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黄土台源传统聚落营池庙形成的地方社会场景

日期:2023-03-28 13:42:39     浏览:0    
核心提示:池庙形成的地方社会场景在缺水的黄土台塬区,水池除了在技术层面实现节水性能优化外[13],还是一处稀缺的旱地水体景观资源,能为
池庙形成的地方社会场景
 
在缺水的黄土台塬区,水池除了在技术层面实现节水性能优化外[13],还是一处稀缺的旱地水体景观资源,能为村民提供休闲娱乐、景观观赏之用。因此,大部分村落的核心公共空间都是围绕水池展开的,水池旁边建有龙王庙、池神庙、关帝庙等众多庙宇,并配合修建戏楼、影壁、牌楼等,一般祠堂也会选址在水池周边。由于蓄水池池边土地湿润,利于植物生长,池内会种有莲花等水生植物,还会有鱼、龟、蚌类等生物,池子周边还会有槐树、杨树、柏树等,共同形成一个丰富的开放空间及景观中心,承载独特的地方社会场景。
 
“池-庙”所组成的公共空间,往往是成员对聚落人文历史环境意象最深刻的部分,控制着他们对聚落数百年发展的空间分布秩序与形态特征的认知。实地调研中发现,无论是现存的民间碑刻、明清历史村图、村民回忆的近现代村图,还是村民口述,涝池及其周边建筑共同形成的公共空间总是被极致刻画的对象,反映了从聚落成员的主体视角对“围池而居”聚落形态特征认知的群体意向与集体记忆。

如万荣县高家庄村碑刻载:“雨集而常盈,地润者屋亦润,波流而不泄水,蓄者财亦蓄,民安物阜,俗美风清。[14]”韩城徐村重修水池碑刻载:“浣衣服,沤菅麻,饮马牛,举熙熙然怡情快意于斯池之中,旷怀而晤,则磊落之形,可呼丈,暗淡之色可论交,砼然而坚,确者可攻玉渊,然而深静可涤心,又况且楼台倒影,入乎池塘,星月错落印乎波涨,虽古之愚溪不能过也。[15]”这些碑刻都详细描画了涝池及周边公共建筑、构筑物共同形成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观中心。

黄土台源传统聚落营池庙形成的地方社会场景
 
例如,柳枝村村民所绘制的历史村图(图6),刻画了上涝池与关帝庙建筑群组成的完整公共空间,以及下涝池与东洞子组成的完整门户空间。虽然现在2个涝池均已被填平,但根据图像及村民口述可大致还原当时热闹的场景:上涝池紧邻关帝庙东门,涝池进水口的西南角曾有一株很大的白杨树。涝池正东建有一座大照壁,南边紧邻老门巷,巷口有一座骑街的木牌楼,西侧紧邻卫家祠堂。

关帝庙、白杨树、照壁、牌坊、祠堂等公共建筑及构筑物围绕着涝池,共同形成一组景观丰富的公共活动中心。每逢夏季,村民多聚集于此,消暑闲聊,是全村最有活力的地方。下涝池与周边的孙公祠、木牌楼及东门洞组成另一组公共空间。巷道穿过东门洞后在下涝池处形成一个环岛,左右绕涝池再汇到东巷。涝池西边正对木牌楼,过了木牌楼即为孙公祠,旁边还有一座公共井房,西进水口处曾有2棵白杨树,南北并列,被村民称为“姊妹树”,形成了村落的门户空间[9]。
 
此外,水池周边结合村庙都会布置戏台,在水池形成的宽阔空间与池岸绿树成荫的环境中看戏,曾经是此地独特的社会场景。在田野调查中,许多村民都特意提到了戏台建在水池周围这件事情,他们认为水池会对唱戏起到扩音效果。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解释,是由于水面会通过声衍射效应使声音传播得更远。在农耕文明时代,这种水池与戏台的组合关系是一种民间生存智慧的体现。
 
村中发生的各种集体行为与仪式活动,都会利用水池周围的开敞空间进行。每逢夏季庙会,甚至会在水池内摆擂台举行游泳比赛;每到大年初一,会在水池周围举行社火、游灯等节庆民俗活动。
 
>更多关于黄土台源传统聚落营建水池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