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黄土台源传统聚落营建水池的3个类型与命名

日期:2023-03-28 13:48:54     浏览:0    
核心提示:黄土台源是介于低山与中高山之间,以流水侵蚀成因为主,地形平缓的黄土地貌曰。主要的分布区域为黄河的两大支流所形成的渭河与汾河平原。旱涝共存是黄土台源区最突出的气候特点。由于黄土台源区气候干旱但夏季多短时暴雨
摘要:旱涝共存压力下黄土台塬传统聚落形成了“围池而居”的形态,以及可识别的地域景观特征。首先,基于多次田野调查、文献查阅、历史卫星地图分析、口述史等研究方法,解析水池与传统聚落空间建构之间的关系,从“池-巷”组成的蓄水排涝体系及“池-庙”形成的地方社会场景两方面,总结归纳水池所塑造的风土聚落景观特征,并挖掘其中的生存智慧。其次,将“池-巷”蓄水排涝体系归纳为“多池联动”“分巷汇水”与“边缘拦蓄”3种模式,总结“池-庙”地方社会场景赋予水池及其周边公共建筑基础服务设施之外的文化景观作用。最后,总结传统蓄水池进出水口及配套设施的设置方式,并通过口述史记录总结水池的地方营造技艺。
 
黄土台源是介于低山与中高山之间,以流水侵蚀成因为主,地形平缓的黄土地貌曰。主要的分布区域为黄河的两大支流所形成的渭河与汾河平原。旱涝共存是黄土台源区最突出的气候特点。由于黄土台源区气候干旱但夏季多短时暴雨,加之地势平坦不利于排水,因此,秋冬春三季缺水但夏季村落内涝是此地人们日常生活面临的主要困境。先民在长期的生存过程中,逐渐学会利用自然地势、遵循自然规律对雨洪加以利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X27。在人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下,黄土台源传统聚落逐渐发展出稳定的形态类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旱涝“自平衡”系统曰,呈现出可识别的地域景观特征。

黄土台源传统聚落营建水池的3个类型与命名
 
人工挖凿的蓄水池成为此地的一种独特生活设施1,几乎每个村落都有1-2个水池,有的甚至多达5-6个,是构成此地聚落形态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景观元素(图1)。在功能层面,巷道与水池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雨水收集和泄洪排水系统,既能积蓄雨水解决缺水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需求,又能有效拦蓄雨洪,是黄土台源地貌固沟保源的重要设施,反映了地方的生态智慧。在习俗范畴,水池会与周边纪念性建筑结合,形成整个聚落中最重要的仪式场所和景观中心,而水池的修建及使用规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聚落的社会组织结构四。

因此,“围池而居”的聚落形态特征,不仅体现了人们利用地方风土知识和生态条件所做出的适宜性聚落营造模式,更体现了独特的地方社会场景,具有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本文以黄河晋陕沿岸黄土台源区的传统村落为例,基于实地调研,解析水池与聚落空间;到勾之间的关系,以欺为适应不同生态条件下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种视角。
 
1水池的类型与命名
 
虽然黄土台源风土聚落普遍挖凿水池,但不同蓄水池的功能类型也存在一定差异。田野调查中发现,聚落成员对水池不同的命名方式反映了地方不同的风俗习惯,并蕴含了地方对水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管理的智慧。水池的命名并非只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名称,同时反映了水池具有多重功能。一般来说,汲井困难的村落开凿水池是为解决人畜的饮水问题,另有一些村落开凿水池,则是基于泄洪排水的考虑,池水虽不用于人饮用,但为浣洗衣物、房屋建筑、牲畜饮水提供了便利。

黄土台源传统聚落营建水池的3个类型与命名
 
水池的命名系统能够体现集水方式。渭北旱塬②大多将村中水池命名为潦池、涝池、灌池等,“潦”字意指雨水大或路上的流水,这一命名生动地反映了水池汇集村中各巷道雨水的汇水方式;“涝”字,则反映了水池用于泄洪排涝的作用;灌池一般处于村落边缘,不为存水,只为泄洪。汾河流域则大多将村中水池命名为天池、泊池、池泊、池陂,“天”字生动反映了干旱地区“取之于天,用之于人”的蓄水方式。
 
水池的命名系统能够体现其具体功能。有的水池被称为麻池、麻潢,体现了用于沤麻的生产作用;有的被命名为牛泊池、马泊池,体现了提供牲畜饮水的作用;还有的被起了带有人文意蕴的名称,如莲池、柳池、黑池、白池、明池等,反映了人文景观作用。民间文献一般将水池称为官池③,反映了在社会管理方面,水池的权属是属于一个家族或整个村集体的公共财产。可以说,不同主导功用的水池在选址、形状、规模、数量及与巷道组织的关系上塑造了不同聚落的景观特征。
 
>更多关于黄土台源传统聚落营建水池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442 second(s), 465 queries, Memory 3.1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