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郊区后工业场地的转型 系统性方法

日期:2023-08-22 15:07:36     作者:马塞洛    浏览:0    
核心提示:本研究以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为例,通过以设计为导向的研究方法重新阐释城市郊区后工业场地的转型。该地区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山区,有着悠久的工业传统和一些有地区关联性的棕地。
系统性方法
  
  本研究以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为例,通过以设计为导向的研究方法重新阐释城市郊区后工业场地的转型。该地区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山区,有着悠久的工业传统和一些有地区关联性的棕地[2, 18]。在场地测绘和景观类型分析的基础上,选取 4 个具有本地棕地类型代表性的场地进行更为深入的案例研究。以下概述这 4 个棕地的背景、起源和现状。
 
 
1) 奥 地 利 蒂 罗 尔 州 施 沃 伊 希 镇 (Schwoich, Tyrol, Austria)的水泥厂,运营了150 多年,现已关闭。2)法国伊泽尔省勒谢拉镇(Le Cheylas, Isère, France)的钢铁厂,于近期关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3)意大利伦巴第蓬泰诺萨镇(Ponte Nossa, Lombardy, Italy)的棉纺织厂,废弃已久,但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4)瑞士瓦莱州斯特格霍滕镇(Steg-Hohtenn, Valais, Switzerland)的炼铝厂,已停产,部分场地已重新使用。
 
4 个场地的研究任务和范畴均遵循预先制定的“案例研究流程”,主要分为以下 3 个阶段。

1)初步分析:区域性和地域性的整体情况分析;场地背景及其现状问题调查;根据不同时期的卫星照片进行历时性分析。

2)实地田野调查:定期(1 周左右)居住在场地附近,详细观察并获取原始数据,以摄影的方式记录场地的空间性质和关系。3)深度分析:结合前期研究结果,识别景观结构;通过系统性设计方法解析场地转型。

城市郊区后工业场地的转型 系统性方法
 
本研究方法是将场地和景观作为整体,看作是一个复杂又动态变化的空间元素合集 (图 3)——开放空间和建成空间;区域性和线性的;人工的、自然的,以及二者混合的;计划性的和偶发性的[19]——通过结构性和系统性的组成部分解码场地的历史和未来前景。第一步是识别景观结构,即“根据场地的实际特征和依存关系,精确识别出地表空间元素的构成”[2]。

城市郊区后工业场地的转型 系统性方法

结构代表了场地状态,通过长期田野调查收集的质性研究,得出对场地与景观的二维图解——不只是对空间和物质的认知,还有对其条件和用途的剖析(图 4)。
 
城市郊区后工业场地的转型 系统性方法
 
第二步是将初步分析阶段得出的目标与景观结构分析结果整合到转型的预设实验过程中。相应的转型实验有:改变场地结构的组成部分和景观系统的结构关系;或者“根据空间元素的功能和转变效应进行基础设施的调整”[2]。在大量空间设计方案中构思转型的场所、行为和目标,让景观系统具备“场地-景观”的基础设施潜力。为了阐明转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本分析框架由 3 个基本的子系统构成:骨架(支撑结构,代表“场地-景观”特征的结构性元素);边界(边缘区域,是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分界);核心(内部区域,是高密度、建成的、标志性的核心空间)。每个子系统都会生成特定的区域“图解”,也就是对应的空间形态变化关系,可在之后的实际转型中转化为精准且可反复应用的干预措施(工具箱)并配合微观尺度的需要——用于界定相应的空间与参与者。通过上述景观结构与子系统,为每个案例研究的场地推导出了各自区域更新尺度上的基础设施转型方案(图 5)。对此,将在下文和插图中做简要阐述。
 
在奥地利的案例中,原艾贝格(Eiberg)公司的水泥厂遗址是采石场与废弃煤矿区域的中心(占地面积前者为 5 hm2,后者为 100 hm2),这个庞大又复杂的空间体系一直延伸到巴特黑灵市(Bad H?ring)的冰碛高原,位于下因 (Inn)河谷右侧。该场地的转型不应局限于水泥厂场地本身,即为了适应新生产活动而清除大部分原有结构,而应对此处的矿区景观进行改造,恢复并加强现有的由碎石子路、人造斜坡和新兴生态系统组成的结构网络,创建一个生态稳定又适宜休闲旅游的环境。
 
 
法国案例中的原阿斯喀麦托(Ascometal)公司的钢铁厂位于宽阔的伊泽尔(Isére)河谷,在线性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为主的郊区景观中,其空间特点是土地利用的两极分化。这一棕地应转型为生产与商业结合的园区,现有场地上已经开始对部分结构进行适应性再利用(这是在转型过程中已明确和贯彻的目标),通过整合多种与工业相关的基础设施,进行多样化再利用,帮助企业重新回到该地区,带来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效益。具体的干预措施包括:整修生产所需的铁路路网,清理和修复钢铁垃圾堆放场,创建环境缓冲区的同时向公众开放与工业遗址相连的水力发电厂(在运营)景观。
 
意大利的案例是蓬泰诺萨小镇的原坎托尼(Cantoni ITC)公司的棉纺织厂,位于贝加莫市(Bergamo)的塞里奥(Serio)河谷中部。这个工业场地已经彻底废弃 10 多年,却依然占据着塞里奥河边狭窄谷底的大片平地,位于长约 4.5 km 水力发电运河区域的核心。改造的范围应包括:废弃工业场地、复杂的水力发电基础设施(目前仍在运营)以及它与塞里奥河及周边地形相呼应的景观。位于奥地利和法国之间的棕地,其“场地-景观”的基础设施修复任务是将和能源生产相关的工业功能与“边界”生态系统的环境更新相结合,作为一种新的绿色基础设施。原纺织厂厂区对现存建筑“遗产”和开放空间的微更新,在促进其逐步再利用的同时加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
 
瑞士案例是斯特格霍滕镇的阿卢苏伊斯 (Alusuisse)公司的炼铝厂遗址,现在是康斯特里恩(Constellium)公司所在地。这是一个大部分被废弃的大型厂区,与上述案例有所不同,这个场地的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始于20 世纪 50 年代末)。如今,这个作为生产基地的工业场地位于罗纳(Rh?ne)河谷地势较为平坦区域的中心,夹在陡峭高山与密林之间的郊区农业景观中。其转型方式应遵循已有的生产性再利用策略,在重新构建“基地”内部空间的同时,建立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功能联系,并且针对未来扩大生产基地的计划,实行永久性和临时性环境补偿区域的措施。
 
通过“场地-景观”的建议性解读以及上述系统性方法的实验性应用,使单个棕地场地更新具有了范围更广的区域性转型价值和意义,从长远来看加深了场地本身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关键之处在于对棕地转型的周边环境考量,包括因土地利用和市场化条件薄弱而发展受阻的地方和区域。
 
4  结论
 
本研究针对城市周边和半城市化区域提出了棕地转型的不同解读[1, 6],突破了现有的集中式与扩展式方法以及对城市更新的普遍理解。高密度城市内部的更新策略实施已久并趋于完善,城市郊区则有所不同,其特征包括分散的城市化形式,高关联度的开放空间,半自然空间和建成区生态网络,以及有限的土地回收再利用的压力[20]。
 
在城市郊区,棕地场地应当被视为大范围地域性基础设施的重要元素,包括直接或间接归属于场地的空间、区域和结构。受景观都市主义理论和原则的启发[15],将后工业场地作为关联性景观再次解读,正如后工业场地可以给一个地区带来工业衰退的“整体印象”,同理其成功转型也可以影响与之相关的空间网络。本研究以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为例得出的 “系统性方法”有助于理解和掌握这种整体印象,在概念性及操作性上均可以应对城市郊区复杂的棕地转型。
 
通过将这一系统性模型应用于一系列显著不同的案例研究中,得出了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理论”结果,显示出这个模型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应用潜力。根据研究得出的模型,可构建出空间设计上的“场地-景观”转型框架,不仅适用于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大多数棕地(基于类型学参数),也适用于其他城市周边的环境质量较高地区 (山区或非山区)的大型后工业场地。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借助上述具体的案例研究,尝试提出“城郊”棕地作为景观和关联性基础设施的新前景,探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更多关于重释城市更新之外的郊区后工业转型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