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画样》图纸性质及模数化特征

日期:2023-09-20 20:46:53     作者:宋恬恬    浏览:0    
核心提示:在2018年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颐和园卷》中,有图名为《清漪园地盘画样》(图1-1)[23]。该图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漪园地盘画样全图》(简称《全图》,图1-2)[
《画样》图纸性质及模数化特征
 
1.1《画样》的图纸性质

图纸性质及模数化特征
 
在2018年出版的《国家图书馆藏样式雷图档:颐和园卷》中,有图名为《清漪园地盘画样》(图1-1)[23]。该图与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漪园地盘画样全图》(简称《全图》,图1-2)[24]极其相似:在万寿山区域,《画样》与《全图》的内容几乎一致,前者的线条略显粗糙,个别小房子被遗漏;在外湖地区,《画样》中仅绘出冶镜阁、畅观堂和藻鉴堂的建筑群轮廓,省略了建筑平面细节,但贴注的建筑群名称完全相同。总体上,2张图表达的清漪园建筑群构成完全一致,只有精度上的轻微差异,呈现出明显的谱系传承关系,因此,推测《画样》很可能以《全图》为底本绘制,或者2张图以同一张图为底本绘制。
 
根据图上建筑群形态和名称,可通过各个建筑群的建设史考证《画样》图纸的绘制时间和性质。已有研究表明,清漪园在嘉庆十六年(1811年)改“惠山园”之名为“谐趣园”,并添建涵远堂[3],图上标注为谐趣园且有涵远堂,表明该图成于嘉庆十六年之后。乾隆(1736—1796)年间建成的乐安和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被拆除[20],图上有扬仁风而无乐安和,表明该图成于道光十七年之后。乾隆时期建成的云绘轩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已被毁[3],图上云绘轩仅存边界,表明该图成于道光二十年之后。

乾隆时期建成的香岩宗印之阁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坍塌[22],图上有香岩宗印之阁,似乎表明该图成于道光三十年之前。乾隆时期建成的怡春堂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被烧毁[25],图上有怡春堂,似乎表明该图成于道光二十四年之前。根据上述证据,该图当成于道光二十年到二十四年之间。然而,道光十八年(1838年)构虚轩失火烧毁[25],图上仍有构虚轩,与前述判断矛盾。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2点结论:第一,图上内容并非严格反映某一时间节点的建成环境,不能根据香岩宗印之阁和怡春堂的存无,判断该图的时间下限,只能根据图上涵远堂、乐安和、云绘轩的情况,判断该图成于道光二十年之后;第二,该图并非某一时期实地调查后的绘制成果,图上绮望轩、看云起时、赅春园、味闲斋和云绘轩的朝向与其他建筑群基本相同,图上善现寺的规模与云会寺相当,这些与建成情况存在很大出入;而其他建筑群的朝向和相对规模基本符合建成图。综合以上情况判断,《画样》并非勘测图,而很可能以早期清漪园设计图为底本复制、改绘而成,以便呈现一段时期的总体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漪园早期的布局设计信息。
 
《画样》内容上覆盖了清漪园的整体范围,没有标明比例信息,图上水体、建筑、道路、山体等绘制精细,带有注明建筑群名称的贴条。在制图精度上,《画样》与《全图》对建筑、道路和人工水岸的描绘比较细致,甚至表达了建筑的开间结构;对地形的描绘比较简略,仅以象形方式标记了主要的地形起伏位置。与实测图相比,2张图存在不同程度的均匀单向拉伸:当垂直于南北轴线方向与实测图对齐时,《画样》与《全图》沿南北轴线方向分别有大约1.18和1.14倍的单向拉伸,这种拉伸比较均匀,如果分别进行0.85和0.88倍的单向缩放,可以与实测图基本重叠。在垂直于轴线方向上,2张图上的建筑群空间关系完全一致。考虑到清漪园的建筑群轴线主要为南北向,以这2张图为材料研究清漪园东西方向上的空间设计是合理、可行的;虽然2张图单向拉伸的原因不明,
但对本研究无实质影响。
 
1.2《画样》的模数化特征

《画样》的模数化特征
 
从保存情况看,《画样》中的万寿山区域总体上比较平整,玉澜堂以西没有明显折痕;而《全图》在长廊附近有一道明显的折痕,使图上多处原本应为直线的地方产生弯折,因此本研究选择《画样》作为定量分析的对象。20世纪5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对颐和园进行了全面测绘;通过梳理建设历程、测绘建筑遗址,追溯了各个时期的空间格局,绘制出详细、可靠的清漪园平面复原图[3]。根据已有研究,现今颐和园基本上继承了清漪园初建时的格局,光绪年间大修时万寿山区域的改动主要集中在前山部分,除听鹂馆东西两侧、永寿斋和个别小型点景建筑为添建外,大部分建筑群均为原址复建或沿袭原有建筑群轴线改建(图2)。
 
本研究以颐和园万寿山区域1∶2000测绘图为参照,根据前人复原的清漪园平面图,在CAD软件中将《画样》按照建筑群实际方向进行旋转,并以五圣祠和乐寿堂建筑群轴线实际距离(812m)为基准,对《画样》进行空间落位,进而分析建筑群南北向轴线的相邻间距,考察该图的绘制比例及其所反映的设计特征。
 
本研究发现《画样》在东西方向上存在统一的绘图比例。对比《画样》和测绘图,发现五圣祠、云松巢、前山主建筑群(大报恩延寿寺)、后山主建筑群、写秋轩、无尽意轩、养云轩、乐寿堂8组建筑群的图上位置、朝向与建设结果一致,相邻建筑群轴线的图上间距分别为295、137、51、88、63、97、81m,实际间距分别为298、141、51、89、62、93、78m,对应的比值为0.99、0.97、1.00、0.99、1.02、1.04、1.04。可见,《画样》的局部绘图比例均基本接近,偏差在4%以内。

  《画样》图纸性质及模数化特征
 
同时,《画样》上的多数建筑群轴线分布呈现模数化特征。研究范围内的主要建筑群,即五圣祠、听鹂馆、画中游(绮望轩、看云起时)、云松巢、赅春园、云会寺、写秋轩、无尽意轩、花承阁、养云轩、乐寿堂、云绘轩,相邻的轴线间距分别为179、18、98、16、65、195、63、63、34、81、16m(图3)。如果将这组数除以16.25,商分别为11.0、1.1、6.0、1.0、4.0、12.0、3.9、3.9、2.1、5.0、1.0,都接近于整数,因此16.25为这组数的近似最大公约数。由此可见,除前山主建筑群、后山主建筑群和善现寺3组建筑群以外,其他14组建筑群的轴线分布均呈现以16.25m为单元的模数化特征,即《画样》中存在16.25m的绘图模数。
 
>更多关于清漪园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464 second(s), 544 queries, Memory 3.3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