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清代清漪园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

日期:2023-09-20 21:05:50     作者:宋恬恬    浏览:0    
核心提示:以清漪园为例研究清代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对于拓展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论和支撑颐和园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清漪园地盘画样》的清漪园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
 
摘要:【目的】以清漪园为例研究清代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对于拓展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论和支撑颐和园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以清漪园万寿山区域为例,对清代样式房《清漪园地盘画样》的图纸性质进行考察并对图上布局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制图特征与清代平格技术的关联性,并综合史料与现状调研构建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与技术要点。
 
【结果】1)《清漪园地盘画样》存在统一的绘图比例和5丈的绘图模数,推测由早期清漪园设计图为底本复制、改绘而成;2)该图的制图特征与清代平格技术存在紧密关联,推测是以5丈见方的平格图为底图绘制而成。
 
【结论】清漪园万寿山的总体设计方法以平格技术为关键支撑,包括平格地形测绘和总体布局2个关键流程,核心是以平格图为底图开展图上设计,进而整体控制建筑群的选址、规模和轴线位置。研究从技术视角揭示了清漪园万寿山的整体布局方法,推进了对清代大型园林总体设计的认识。
 
皇家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类型之一,综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最高水平。清漪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光绪(1875—1908)年间大修后改名颐和园,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作。探索清漪园布局的整体特征,揭示清代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有助于丰富中国古代园林史、挖掘中国古代造园智慧,对于拓展古典园林设计理论和支撑颐和园遗产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学界对于皇家园林的关注由来已久,陆续开展了大量的文献整理和实地测绘工作,在建设历史、形态特征、设计理念、艺术手法、营建技术等方面形成了全面认识[1-8],为深入探索设计方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关于大型皇家园林设计,许多研究都关注到轴线在空间组织中的应用[7-9],但传统上一般认为大型园林总体上采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策略,追求基于自然环境的自由布局。

清代清漪园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

傅熹年[10]率先采用量化方法,运用模数制理论分析皇家园林的平面布局,发现不同空间层次中园林要素布局的模数化特征,指出皇家园林全局平面的整体性和建筑群轴线的规律性,从定量维度呼应了吴良镛[11]提出的人居环境生成整体论,以及孟兆祯[7]提出的大型园林集零为整的布局理法,开拓了皇家园林设计研究的新视野。在此基础上,郭黛姮等[8]、张杰[12]、郭维等[13]、张龙等[14]学者先后分析了圆明园、颐和园等皇家园林的空间布局,探讨了全局尺度与建筑群尺度上的布局模数规律,加深了对皇家园林布局定量控制的认识。关于布局控制的方法,黄晓等[15-16]曾提出“总体设计”的概念,探讨了塑造古代园林整体空间格局严整性与均衡性的策略和手法,至于其技术路径和具体流程,由于缺少直接历史文献资料,目前尚缺少深入研究。
 
王其亨[17]基于历史图档对清代样式房平格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了平格技术与模数制在根源上的关联性,为从地到园的设计过程复原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环节,打开了从技术维度研究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的新进路。针对清漪园,前辈学者已经在营建历史、遗址复原、样式房图档、空间设计手法等方面做出翔实的研究以不断推进认识深入[18-22]。本研究以清漪园万寿山区域为例,围绕样式房图档《清漪园地盘画样》(简称《画样》),分析图纸信息及布局特征,揭示其与平格技术的关联性,探讨《画样》中部分建筑群不符合模数的可能原因,进而提出以清漪园万寿山为代表的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
 
>更多关于清漪园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470 second(s), 551 queries, Memory 3.3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