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风景名胜区及其总体规划的2个特点

日期:2023-09-29 21:58:07     作者:刘红纯    浏览:0    
核心提示: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形象的典型代表,也是展现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56处世界遗产中有39处与风景名胜区有关,占比约69.6%。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
风景名胜区及其总体规划特点
 
2.1风景名胜区的突出特色
 
风景名胜区是国家形象的典型代表,也是展现国家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国56处世界遗产中有39处与风景名胜区有关,占比约69.6%。风景名胜区是世界认识中国的窗口,是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化自信”理念最好的载体之一,为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1.1遵循人与天调的理念
 
人类早期因敬畏自然而产生自然崇拜,开展了祭祀自然神的宗教和人文活动。《礼记·王制》记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随着人类更加主动地利用自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也不断涌现,管子主张“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大美生”,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孔子主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些都是中国风景名胜区形成的思想源泉。此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断加深,开始以审美的态度欣赏自然山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达到物我两相融。最终,中国人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主张“人与天调”“天人共荣”[7],这也是风景名胜区遵循的理念,它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高度契合。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强调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先在性,既认可自然界的优先性,又允许人类在正确认识这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意识的能动性,通过合理、有限的物质变换,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这是一种弱式人类中心主义①的价值观[8],是更加符合生态文明时代需要的哲学理念。因此,人与天调的理念在当代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它摒弃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具有传承性和时代性,应予以坚持和发扬。
 
 
2.1.2自然与文化互融共生
 
中国风景名胜区起源于名山大川、邑郊游憩地和社会“八景”活动[9],与中华文明历史进程密切相连,五千年的人民耕耘,五千年的文化浸润,风景名胜区成为深沉中华大地上的靓丽风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山水文化、宗教文化、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三大主要动力,推动着中国风景名胜区不断成熟。至清代,全国性的风景名胜区已有百余个,各级地方性风景名胜区也全面发展,并形成体系[10]。可以说,风景名胜区是中国壮美国土景观的突出代表,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最终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保护地的最突出的资源特征——自然与文化高度融合。现有的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除个别风景名胜区外,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内涵[2]。
 
2.1.3资源与功能复合多样
 
风景名胜区资源要素丰富,既有优良的生态环境,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较多的城乡建设、城乡人口和农业生产,这使风景名胜区具有复杂的人地关系和空间关系,成为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技术工程三大领域的地域综合体[9]。因而其功能也呈现多样化特征,包括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审美启智、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区域促进等多重功能,体现了保护和利用双重特征。《风景名胜区条例》明确指出风景名胜区的设立目的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11]。这也使得很多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区成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脱贫致富的典范,成为“两山”转化的核心依托。


风景名胜区及其总体规划的2个特点
 
2.2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核心要求
 
2.2.1保护自然文化资源
 
自然生态环境是风景名胜区的本底,在空间上占主体地位,在总体规划中要把该保护的地方都保护起来,执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防止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给开发建设让路。风景名胜区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存,“自然与文化高度融合”所形成的文化景观乃中国独创,是风景名胜区的核心与灵魂。规划要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保护好、传承好风景名胜资源。
 
2.2.2展示自然文化美景
 
当前,应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为人民提供最美的风景、最优质的生态产品,这是建立风景名胜区制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满足人民访胜猎奇、饱览美景等游览欣赏需要,满足增长学识、陶冶情操、回归自然等精神享受需要,满足开展科研、科普、文化体验、自然教育等教育活动需要,以及娱乐休闲活动需要。
 
 
2.2.3统筹平衡多方关系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所有自然保护地中综合性最强的一类规划。《风景名胜区条例》明确提出了保护、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定,由此可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既是保护规划、建设规划,也是管理规划。它强调多学科融合,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源保护、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基础设施、城镇建设、乡村振兴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布局。
 
因此,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既要保护绿水青山,但又不能按照单一的生态保护思维舍弃经济发展,而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既要建设美丽城镇和乡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风景名胜区及周边群众脱贫致富,但又不是经济开发区,不能按照单纯的经济思维核算成本与效益,而是要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其旅游发展潜力,提供丰富的旅游休闲产品,但又有别于一般的旅游开发景区,要对旅游产品类型进行严格筛选;既要配置合理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又要严格管控重大项目建设。总之,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着重把握好多方平衡关系。
 
>更多关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053 second(s), 67 queries, Memory 0.78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