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城市蓝绿空间对老年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3个结果

日期:2023-09-30 12:36:17     作者:岳亚飞    浏览:0    
核心提示:城市蓝绿空间对老年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探究与检验_
结果与讨论
 
笔者基于现有理论和研究基础提出了蓝绿空间对老年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框架。利用多源数据,通过分层线性模型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比较了不同测度方式下蓝绿空间的作用差异,并通过活动能力、环境感知和社会凝聚的中介效应分析造成差异的内在原因和干预路径,同时在空间多圈层检验作用关系和中介效应的稳健性,初步得出以下研究结果。
 
1)蓝绿空间数量维度的指标:水体指数仅从社会凝聚类路径对老年心理产生作用;植被指数和绿视率从环境感知类和社会凝聚类路径对老年心理产生影响。而质量维度指标如公园植物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还通过活动能力的中介效应影响心理健康,多条路径的协同效应更加强化了对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从中介效应模型中可以看出这是数量和质量维度指标作用差异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质量的公园可以通过增强安全感、宁静感来吸引老年群体到访,不仅为邻里互动提供契机,也为体力活动提供机会和场地,相比于数量维度的指标能更有效地改善心理健康。
 
2)可得性指标(植被指数)和可视性指标(绿视率)分别表征了在鸟瞰视角和街景透视视角的绿化量,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噪声感知、邻里互动的中介效应是造成二者对老年心理健康作用差异的重要原因。说明相比于鸟瞰视角的绿化,街景视角的绿化更深程度地通过降低噪声污染和促进老年群体交往的路径强化对老年心理的积极作用。

城市蓝绿空间对老年心理健康影响机制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水体指数的遮掩效应和公园水体邻近度在不同路径下对心理健康效益有相反结论。这可能是由于在同等规模下,公园水体相对均匀且分散的布局能够提高老年居民的活动能力;但公园水体布局相对集中能对减少空气污染和噪声发挥出更高效益。
 
3)经过空间多圈层的检验发现,蓝绿空间特征和老年心理健康关系整体上呈现出规律性的分异特征:公园植物多样性、公园边缘面积比和公园水体邻近度的作用可持续至800m缓冲区内,植被指数、水体指数持续至500m缓冲区范围,而绿视率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只集中于300m缓冲区范围;在300~500m的空间变化中,活动能力的中介效应显著增强,社区参与的中介效应略微减弱,这两者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质量维度特征相比于数量维度特征对老年心理在更大空间范围仍产生作用的原因。
 
依据相关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城市蓝绿空间健康效益的多维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从质量和数量等维度检验蓝绿空间的健康效益,还要兼顾多空间尺度下的差异性作用,优化指标度量标准,以更精准地推进健康蓝绿空间设计。
 
2)关注蓝绿空间健康效益的特殊作用路径:针对遮掩效应及不同路径的相反作用等,在相应的指标设定时需要权衡主导风险,找到布局的平衡点,辨析区域性的健康风险特质,根据数据分析提出差异化的健康导向设计策略。
 
3)合理配置与布局不同层级社区生活圈下的蓝绿空间:结合蓝绿空间健康效益及中介效应的空间差异,根据空间尺度作用变化的拐点,提出规模指标的环境底线要求,并在不同生活圈层内设定蓝绿空间布局和优化重点,使蓝绿环境融入城市空间结构,保证具有公平性的系统性网络布局,将生态环境建设与健康促进高效结合。
 
然而,本研究仍然有一些局限性。
 
1)由于街景图像是在特定时间拍摄的,因此无法获取街景蓝绿空间的季节性变化;且图像通常是从移动的车辆中拍摄的,不包含社区内部和社区公园等区域的蓝绿空间,可能会使研究结果有一定偏差。
 
2)由于缺乏老年人选择自身住宅区的态度和动机的信息,自我选择仍然是一个问题。且心理健康指标是横截面数据,无法确定蓝绿空间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
 
3)尽管本研究根据老年人的日常出行范围选择了多尺度的研究空间,但由于缺乏活动和出行数据,仍然无法准确反映个体的日常流动性。尽管有上述不足,本研究依然通过中介效应的分析,探索了质量和数量维度的蓝绿空间特征对老年心理健康作用的差异,并在不同的空间圈层检验了干预路径的变化;实证结果能够促进城市蓝绿空间与老年心理健康关系在多维度和跨尺度层面的认知,为服务半径、分配规模、空间布局等规划指标的设定提供依据。

同时结合时间-活动模式,利用可穿戴设备等更精确的方法预估老年人的蓝绿空间暴露和使用情况,利用纵向数据探究两者的因果关系等,将是未来相关研究探索的重要方向。
 
>更多关于城市蓝绿空间对老年心理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141 second(s), 166 queries, Memory 1.33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