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国土资源治理下的中东铁路历史景观保护新趋势

日期:2023-10-26 13:38:16     作者:张欢    浏览:0    
核心提示:其保护利用方法与国土资源治理框架的融合可为提升城乡发展质量、弘扬中国特色文化提供新路径。其中,中东铁路线性文化遗产因分布广泛、要素繁多且保护与利用问题的核心,沿线仍有105个城镇保有丰富的历史遗存。
面向国土资源全要素全时空治理的城镇历史景观协同保护框架——以中东铁路城镇牡丹江为例
 
摘要:从全要素对象识别和全时空方法拓展两方面剖析国土资源治理下的历史景观保护新趋势,并以牡丹江为样本进行深入研究。首先从城镇历史阶段剥离入手,对文化群落及历史景观识别分类;随后解析景观要素形态规模、簇群模式、相互作用的空间性分布与类型、形态、功能的时间性层积特征,挖掘历史景观与城镇空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与动态发展问题;最后建立了涵盖“对象识别-方法选取-实施保障”的全周期协同保护框架,确立了以生态修复、人居改善、价值传承为目标的底线型、互动型、靶向型景观保护、利用和活化模式。
 
“城市历史景观”(HUL)对遗产内涵广泛性与层积性的理解和对可持续动态管理方法的提倡为中国遗产保护解决对象片面化、方法单一化的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全域全要素国土资源的关注及全周期治理手段的采用不谋而合。

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文件表明,文化遗产是事关国土空间高质量保护开发与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不可再生资源,其保护利用方法与国土资源治理框架的融合可为提升城乡发展质量、弘扬中国特色文化提供新路径。其中,中东铁路线性文化遗产因分布广泛、要素繁多且保护与利用问题的核心,沿线仍有105个城镇保有丰富的历史遗存。

虽然城镇发展规模和质量有所差异,但遗产在保护传承中暴露出的问题因文脉同源而具有相似性。因此,研究借助国土资源治理的全要素全时空视角,从时空维度解析牡丹江城镇发展中的历史景观保护难题,将协同保护框架与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目标与方法相嵌合,在提升遗产保护与利用可持续程度的同时,促进城乡美好人居环境的营造。

国土资源治理下的中东铁路历史景观保护新趋势
 
1国土资源治理下的历史景观保护新趋势
 
1.1“全要素”视野下的保护对象识别新理念
 
从“CulturalandNaturalHeritage”到“HistoricUrbanLandscape”,一系列宪章公约见证了国际遗产保护对象由单体文物向整体环境、由物质空间向精神文化、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1-4]。20世纪初至今,在战后重建到快速全球化的国际背景转移下,从文物、历史地段、历史城区到场所精神、工业现代遗产、城市历史景观,内涵更广泛、包容性更强的多元景观要素被纳入遗产保护体系之中[5-6]。
 
在充分吸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中国遗产保护事业在规划实施和学术研究领域均取得了较大进展,虽然未直接提及“全要素”概念,但对相关认知方式、涵盖内容、识别分类的探索却在持续深入。在规划实施中,历史建筑、历史城区、传统风貌区等概念的增加丰富了原有文物、街区、名城的三级保护体系,将立足于真实性、完整性原则的保护对象识别落实完善[7-9]。
 
在学术研究中,诸多学者从空间完形、关联性、整体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城市历史景观等理念和视角出发,将遗产要素根据存在形式(物质与非物质要素)、价值度(本体与赋存环境)、空间规模(建筑、街区、格局等)、断代(历史与现代要素)、干涉度(遗迹、设计及复合景观)、功能逻辑(本体、附属、城镇遗产)、景观生态学(廊道、斑块、基质)等标准划入多元化的遗产要素分类体系,均是对要素全面化的关联研究,是“全要素”概念提出的重要基础[10-14]。
 
本研究中历史景观的“全要素”识别思路不仅汲取了HUL超越“历史中心”与“整体”概念的更广泛认知,同时吸收了国土资源治理中“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的指导思想,以历史文化为线索,将与之相关的有形与无形、物质与非物质、历史与当代的所有历史景观要素均纳入“全要素”的范畴,包括但不仅限于文物遗存、文化习俗、城市结构、水文地理、地形地貌、基础设施、开放空间等多方面内容。总体而言,其主体思想与国际遗产泛化趋势相一致,价值内核上兼顾了对象选择的时空完整性,具有传承价值、承载不同时期文化内涵的各类型要素共同构成了“全要素”的有机整体。
 
1.2“全时空”范畴内的保护方法拓展新思路
 
随着对遗产内涵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城镇建设发展特征的持续变化,国际领域遗产保护方法经历了技术修缮、旅游推动、动态管理等由静态向动态、由冻结式保护向可持续发展的演化历程,具有“全时空”的认知思维[15-16]。中国规划管理中的遗产保护则从原真性出发,采用以分级分类遗产登录、保护界线划定、缓冲区划定、建设指标控制为代表的方法,缺乏对遗产在城镇时空发展中保护与利用需求转向的理解,对遗产真实性和动态性认知不足[17]。

在学术研究中,尤其是HUL概念出现之后,学者从时空视角展开的保护方法探索日益繁多。部分学者基于遗产发展的时间单向性和空间重叠性,将时空分析作为要素识别的主要方法;另有学者将时空理念应用于遗产价值在不同时间层的层积规律解译,明确其影响因素和发展规律,以制定适应性保护方法;还有学者关注到城市发展对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试图探索发展与保护的平衡路径[10,18-19]。

总体来看,虽然将“全时空”视角应用于过19]。去时间节点进行要素识别和规律解译的方法日臻成熟,但鲜少有将该理念延伸至现下和未来,将遗产保护纳入国土空间治理大背景下的探讨。
 
近年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促使遗产保护纲领趋于动态化、日常化和全面化。《意见》指出,遗产保护应与城乡发展、民生改善目标对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居民在“日用而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同步强调了将遗产资源普查、利用、管理全过程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的必要性。本研究提出的“全时空”方法则将遗产保护和城镇发展同步置于时空框架内,关注遗产效能在城镇发展不同阶段的迭代规律,并将保护方法与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实施路径对接,进而动态调整以保障其时效性和实施性。
 
标签: 中东铁路景观
>更多关于中东铁路景观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219 second(s), 122 queries, Memory 1.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