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环境行为与儿童出行影响机制研究的3个结论和建议

日期:2023-11-02 13:26:59     作者:徐梦一    浏览:0    
核心提示:综上所述,儿童出行行为受到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图7),在除去个体因素的干扰后,个体通过对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安全感知结果影响了儿童出行行为决策,因此提升个体对建成环境的安全感知有助于儿童独立且积极的出行,进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结论和建议
 
本研究采用交叉分析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探究建成环境安全感知及个体差异对儿童出行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具有更为突出影响力的要素和补充要素:首先,对自然环境安全程度的评价是CIM决策的主要干扰,与调查对象水体较多且防护较弱的现状有关;其次,清晰展示出对交通环境,包括机动车交通量及速度(X21)、交叉路口(X11、X22)、步道、自行车道及其基础设施设置(X23、X24)、复杂道路(X12、X25)的负面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及家长做出陪伴型出行的决策,从而削弱了儿童独立出行的机会。同时后续调研发现,完善道路系统及增设摄像头、人行道护栏和上下学道路指示牌等服务设施,可带来正面感知,这也是对既有文献成果的补充。
 
“个体差异”方面,家长工作类型、儿童年龄与CIM决策,家校距离与儿童出行方式选择的显著影响均被证实与既有文献一致的结论。并进一步发现,在小城镇,步行低于20min的家校距离能提高积极出行方式的选择比例,而对于较远距离,校车有助于降低对私家车的选择占比。但在“家长教育程度”是否带来影响上,存在差异性结论。

环境行为与儿童出行影响机制研究
 
综上所述,儿童出行行为受到个体因素、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图7),在除去个体因素的干扰后,个体通过对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安全感知结果影响了儿童出行行为决策,因此提升个体对建成环境的安全感知有助于儿童独立且积极的出行,进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空间布局方面,厘清路网结构,明确道路级别和属性;充分考虑儿童公共基本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合理配置儿童日常使用路径上公共交通站点等基础设施。
 
2)道路设计方面,改善小城镇缺乏独立步道与自行车道的现状,保证安全性与连续性。
 
3)交通设施配置方面,慢行道路匹配相应的稳静化措施,重视交叉路口等交通节点设计的合理性,尤其应同步配备和完善相应适儿化的设施、设备等。
 
4)社会环境方面,有意识地运用环境设计预防(CPTED)⑩原则,正视小城镇自然山水与安全隐患之间的矛盾,在平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共生关系的基础上,兼顾提高环境整体自然监视能力和视线通透度,以及降低陌生人威胁等。另外,加强对流浪狗等环境潜在危险因素的管理,并定期开展提升儿童应对危险能力的安全环境教育,也是消减儿童产生负面安全感知从而做出积极出行决策的重要措施。
 
4结语
 
随着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市建设过程中纳入了更多对儿童群体的关注,而儿童能否安全出行也成了衡量儿童城市友好性的重要标准。本研究从环境、个体和其他维度总结了影响儿童出行行为决策的要素,并以长沙市近郊区莲花镇为例,从环境行为学视角梳理出建成环境、安全感知和儿童出行行为决策之间的影响机制,可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适儿化空间设计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但具体空间设计的落实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研究还发现,安全感知对儿童出行行为决策有一定影响,在不改变或微更新环境基础上通过使用智能设备(如电话手表)是否及多大程度上能增强家长对儿童监视从而提升感知安全,进而促进儿童独立出行值得深入探究。本文的实证研究聚焦小城镇,与高密度中心城区的建成环境有一定差异,因此不同类型环境对儿童出行行为决策的影响机制也需进一步完善。
 
标签: 环境行为学
>更多关于环境行为学的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