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深圳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的3个特征

日期:2022-01-23 12:42:15     浏览:12    
核心提示:在此以深圳市已建成社区绿道为例,进行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特征与体力活动强度关联研究,旨在解决以下3个问题:
摘要:社区绿道作为社区生活圈中的绿色线性空间,是高密度城市建成区居民进行日常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以深圳市已建成的167段社区绿道为研究对象,探讨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特征与体力活动强度的关联性,旨在推动城市社区更新并提升公共健康水平。
 
首先,将深圳市社区绿道按照周边用地性质分为绿地景观型、商业服务型和生活休闲型3类,基于POI数据爬取和实地测量方法,从临近性、连接性、场所性3个方面提取建成环境特征数据,采用行为观测结合《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编码表》的方法获取绿道体力活动强度数据。其次,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数理统计方法识别关联性建成环境特征因子,并比较显著影响因子的影响强度差异,结合散点图明确其适宜值范围。
 
结果表明,在临近性和连接性特征中,3类社区绿道的显著影响因子与影响强度各不相同,而在场所性特征中,绿道载体宽度与绿视率是3类绿道体力活动强度的共同偏好因子,但其适宜值域范围有所差异。最后,基于研究结果对深圳社区绿道的规划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如今,体力活动匮乏的静态生活方式导致慢性疾病频发,建成环境设计已成为城市规划中主动干预人群健康的重要切入点[1]。社区绿道作为社区生活圈中的绿色线性空间,是高密度建设区居民进行日常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2],在中国城市建设“存量提质”的发展阶段,进行社区绿道建成环境与体力活动强度关联研究,对推动城市社区绿地更新、提升公共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区域–城市–社区”三级绿道网体系,社区绿道作为绿道系统的“毛细血管”组成部分,串联起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和居民主要活动场所,具有分布广泛且形式灵活的特征[3]。

中国绿道建设正处于由省际绿道、市域绿道向社区绿道的深化阶段[2],深圳、广州、武汉、成都等多个城市均已展开社区绿道建设工程。在理论层面,赖寿华等阐述了我国社区绿道的建设意义及构成要素[2],李方正等基于环境公平视角进行了回龙观社区绿道选线研究[4],韩西丽等探讨了深圳市社区绿道不同断面形式的交通行为特征[5],茌文秀等通过社区绿道“使用后评价”(POE)分析了广州市民日常生活与绿道的关系[6]。

在国外,诸如温哥华、伦敦、奥拉宁堡等高度发达城市中,亦有学者提出将自行车设施和街道景观相结合的“新形式绿道”,并关注其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地资源利用等问题[7-10]。总体来看,目前对于社区绿道的研究方兴未艾。
 
在此以深圳市已建成社区绿道为例,进行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特征与体力活动强度关联研究,旨在解决以下3个问题:
 
1)目前深圳市已建成社区绿道可以分为哪几类、其分布特征如何?
 
2)各类型社区绿道体力活动强度的相关建成环境因子分别是什么、其相关程度如何?
 
3)各类型社区绿道显著影响因子的影响强度差异和适宜值范围如何?
 
1研究基础
 
1.1体力活动强度与健康
 
体力活动强度通过量化能量消耗值以描述体力活动水平。目前,国际上常以代谢当量(metablicequivalent,MET)作为体力活动强度的评价指标,按照代谢当量大小可将体力活动强度分为低(MET≤3)、中(3
 
1.2绿道建成环境特征与体力活动
 
绿道研究自20世纪末期开始聚焦于绿道建成环境特征与体力活动的关联研究,Gobster[18]和Lindsey[19]分别发现不同绿道类型和同一绿道不同路段的活动频率与住宅距离呈显著关联;Coutts[20]指出住宅距离与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影响城市绿道的活动容量;Wolff-Hughes[21]发现,较低的街道连接性、较大的交通量和较高的车辆速度所造成的障碍均会降低城市绿道使用者的数量;LIU等[22]研究证明,良好的公交系统与绿道网络连通性对体力活动多样性具有积极影响。

既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绿道与中观建成环境指标的定性关系讨论,社区绿道作为绿道与社区的结合产物,其建成环境更加人工化、生活化。本研究根据文献综述和实地调研建立社区绿道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讨。

2研究方法
 
2.1深圳社区绿道分类与布局特征

深圳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的3个特征
 
深圳市社区绿道结合现状城市道路进行修建,具有投资少、可操作性强的优势}s},目前已完成超1000kxn的社区绿道建设,初步形成较为成熟的社区绿道网络体系。本研究以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布的《深圳市绿道地图册(2014版)》作为社区绿道样本选择依据,按照社区绿道200xn半径缓冲区内的用地性质,将其分为绿地景观型、商业服务型和生活休闲型3类(图1)。

绿地景观型社区绿道以公园绿地为主导,其用地占比达到50%以上,绿道通常建设于城市公园外侧的人行道处,毗邻主干道并随城市公园呈离散状分布,是居民重要的健身运动场所;商业服务型社区绿道沿街为商业服务用地且占比通常达到15%以上,绿道为依托于次干道/支路的人行道,主要分布在2000年以前建设的开放社区中,具有购物、通勤及休闲的复合功能;生活休闲型社区绿道以居住用地(少数为办公园区)为主导且占比达50%以上,绿道通常结合社区级绿地尤其是带状绿地进行布置,主要依托于深圳封闭小区外侧主次干道的人行道,是居民日常的休闲及通勤空间。
 
2.2样本选取及分段
 
深圳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的3个特征
 
结合深圳市社区绿道网路地图和实地调研,选择区域发达程度及绿道建设水平均相近的福田、罗湖、南山3个区的社区绿道,以主要路口为分界点,少部分按照建成环境的显著变化进行绿道分段,共计样本量1G7段,其中绿地景观型29段,商业服务型.i0段,生活休闲型108段(图2)。
 
2.3建成环境指标体系建立与数据采集
 
Cervero等将建成环境指标总结为密度(density)、多样性(diversity)、设计(design)、交通换乘距离(distancetotransit)和目的地可达性(destinationaccessibility)的“5D”维度[23],鲁斐栋等基于研究尺度将建成环境要素归纳总结为中观的空间要素和微观的场所要素2个层面[1]。

深圳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的3个特征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研究及实地调研结果,从临近性、连接性和场所性3个方面建立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特征指标体系(表1)。基于5min步行距离,选取社区绿道200m缓冲区范围内的建成环境作为测度对象,利用OpenStreetMap平台、高德地图数据和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文件获得绿道临近性和连接性建成环境数据,通过实地勘测获得场所性数据。
 
2.4体力活动数据采集
 
本研究在2019年3月1日—4月15日天气晴朗且温度适宜的情况下,进行6组共计25天的有效观测。根据预调研,选择居民进行体力活动的常用时间段,避开上下班高峰期及炎热时段,最终选择9:00—10:00、15:00—16:00、19:00—21:00的时间段进行调研。每条绿道段研究样方均观测4天,包括3个工作日和1个非工作日。

为便于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依照体力活动强度将步行、骑行和跑步的速度分为3个等级,对应《体力活动能量消耗编码表》(CompendiumofPhysicalActivities)[24],选取各等级的代谢当量(表2)。参与研究的共有6名培训有素的观察员,每次每人对5段社区绿道进行调查,研究者于每段社区绿道中间位置记录10min内所经过人群的体力活动方式及活动强度等级,进而计算每段社区绿道的中强度和高强度体力活动代谢当量值。
 
深圳社区绿道建成环境的3个特征
 
利用ArcGIS将体力活动数据采集结果可视化(图3),可见绿地景观型社区绿道的中强度和高强度体力活动分布水平均较高,其建成环境对多样化的体力活动支持力度相对较强;商业服务型社区绿道主要以中强度体力活动分布为主,高强度活动值较低;由于生活休闲型社区绿道分布最为广泛,建成环境异质性最强,其体力活动水平呈现出体力活动强度跨度较大且不均匀分布的特点。
 
标签: 绿道
>更多关于绿道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451 second(s), 463 queries, Memory 2.7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