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研究和实践的启示
在国际上,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受到持续关注的时间还较短,还属于前沿性议题,但近10年来的论文发表趋势充分显现出该方向的热度,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就中国的研究而言,对于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关注不足。面向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研究现状,尝试思考全球研究带来的启示。
6.1 正视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问题,推动全社会关注
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现象在中国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急需提升全社会的认知水平。一方面,国际经验充分表明,全球城市建设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强调城市绿色空间的数量、规模,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会更多地关注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中国已迈入关注城市绿色空间质量的阶段,对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关注逐渐提高,全球文献数据显示,中国已是本领域发文量最多的9个国家之一。另一方面,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对中国国民的影响已十分广泛,如中国花粉过敏症发病率不断攀升、患病人群估计超2亿;树木倒伏事故损伤物品、致人伤亡的新闻也屡见报端①。
正视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问题并非要否定城市绿色空间的福祉,而是为看待城市生态问题提供新的视角,要求科学认识生态系统产品可能存在的两面性,提醒人们关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中的不足,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优化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以提升ES水平,增强城市绿色空间促进人群健康福祉的能力。因此,应提升社会的关注程度和认可程度,尤其面向城市管理者、城乡规划及风景园林专业技术人员推广,从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的角度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调控和规避。
6.2 加强科学研究,夯实知识储备
中国需在如下2个方面重点加强有关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研究。
1)建构中国本土的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研究体系。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生产者均为自然界的生物,其产生和扩散都受到生物本身生长规律的制约。中国国土广袤,不仅有区别于他国的独特的生态地理区划,国内不同地域间也差异巨大,因此无法直接沿袭套用域外经验,而需借鉴目前已有成果,立足本土生态地理特征,探索适合中国的研究路径。
2)聚焦于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深入探索。对于当下而言,应重点围绕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产生及扩散的影响机理、量化评估方法和调节优化机制展开深入研究。其中,掌握影响机理是开展量化评估、调控优化的科学基础,建构量化评估模型是实现精准调控优化的前置性工具,调节优化机制既是对于影响机理研究和量化评估研究的进一步探索,更可以认为是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研究的最终目标。这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能直接影响城市绿色空间建设和管理的成效,是提升城市绿色空间促进人群健康福祉能力的关键,对于步入存量规划和城市更新阶段的当下中国更具现实意义。
6.3 重视研究成果转化,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调控规避
将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是增强城市绿色空间对人类健康福祉促进能力的有效途径。
1)以研究成果为基础,将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相关要求纳入城市政策的顶层设计。将规避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相关要求纳入以《城市绿化条例》为代表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政策中,将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调节、治理成效纳入城市绿化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各级城市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广泛推动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调查、评估与调控工作。
2)建设一批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调控标准、规范、指南和导则,涵盖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设计、营建、管护等各个方面。目前的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研究多聚焦于阐述影响机理、实现量化评估等方面,这些基础性研究成果还较少被转化为实践策略。立足风景园林专业的实践性特质,从生态系统产品生产者和城市绿色空间使用者2个角度尝试提出调控和规避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提升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性策略,具体如下。


首先是面向生态系统产品生产者的策略:
(1)建立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生产者清单,如常见致敏性植物名录、常见BVOC排放植物名录、常见病媒生物名录、常见人兽冲突名录等,详细记录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生产者的品种、致害潜力、生态习性等;
(2)规避及清理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生产者,在规划设计时,避免选用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生产者清单上的物种,在营建管护时,通过场地整理、生物防治等手段适当移除、清理易导致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物种,如在城市绿色空间建设中避免使用致敏性植物,通过放养鱼类消灭城市水体中的孑孓、减少蚊虫滋生;
(3)规避及清理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生产者的适宜生境,依据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生产者的生态习性,在规划设计时避免营造出适宜其生存、繁衍的生境和场地,在营建管护时主要依托场地整理、微气候重塑等手段改变原有生境,使其不再适宜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生产者存活,如控制场地中的水体大小、深度和植物的栽植方式,可降低滋生蚊虫的风险;
(4)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并维持其稳定性以削弱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影响,部分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产生、扩散及危害源于生态平衡被打破,因此依托“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程,加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是规避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风险的有力途径。
其次是面向城市绿色空间使用者的策略:
(1)合理组织空间,避免人群在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富集区域聚集,在建设城市绿色空间时应先开展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评估,依据评估结果划定风险区域,并据此进行合理功能分区、园路设计及人群活动组织等,确保人群远离易产生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风险区域;
(2)设置警示标志系统,提醒人群提前做好防护,如在易产生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风险的区域及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生产者附近设置标识牌,警示可能产生的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伤害类型、严重程度等,并针对以花粉致敏为代表的季节性、周期性的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类型,提前发布风险类型、风险时间、分布区域、严重程度等信息的警示通知;
(3)加强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风险管理,建立风险应对预案,由城市绿化主管部门、公园管理部门等建立健全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管理制度,加强一线管理人员、管护人员的素养培训,在城市绿色空间的日常管护工作中避免采用易导致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不当建设、管护措施,并面向可能产生的各类型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伤害建立积极的应对预案,以降低危害程度;
(4)加强科普宣教,提升使用者认知,通过多渠道科普宣教让使用者认识到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是自然现象,对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的产生及扩散机理有一定的了解,并知悉会导致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伤害发生的风险性游览行为和方式等,以此降低伤害发生概率。
7 结语
本文系统回顾了U巨口S的全球研究,总结的国际经验和提出的启示,对中国后续开展相关研究和实践具有借鉴意义。但本文也存在一定局限:1)为了精准聚焦于城市生态系统负面服务研究,仅将"urban ecosystem disservice”作为检索词,而未针对花粉致敏、树木风险、蚊虫滋生等具体的U巨DS类型展开检索;2)U巨DS的类型多样,调控优化的规划、设计、营建和管护的方法策略也十分丰富,而本文仅提出了基本性策略。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围绕上述不足展开更深入、具体的分析和讨论。
城市绿色空间带给国民以巨大福社,不断推进城市绿化建设、提升城市绿化品质,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开展U巨口S的研究与实践并非对城市绿化的否定,而是希望通过调控、优化U巨口S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生态系统促进人类健康福社的能力。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并重视可能的U巨口S及其影响,并投入到相关研究与实践中,共同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贡献风景园林智慧。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