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齐白石对自身的创新 更为周瘦鹃盆景提供了参考

日期:2018-04-11 13:11:57     浏览:8    
核心提示:清代绘画“笔意”突出者以“八大山人”为最,其“线”之简,尤其八大花鸟的“线”几居于历代文人画家之首,“八大山人”的“笔意”启迪了海派乃至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对自身的创新,更为周瘦鹃盆景中“笔意”的注入提供了参考。
 二、盆景与“画意”
 
(一)“笔意”
 
“画意”之前先说明“笔意”。“笔意”通过笔迹中的内容:“线”与背景的“白”相互映衬而来;而“画意”则由“笔意”“诗意”和画面内容共同构成。“画意”一直强调“笔意”起于宋代诗歌、书法对绘画的渗入,使艺术家开始注重“笔意”的抒写,以此开始消解“形”的“极似”,由偏重于极力表现客体到有意识地展现艺术家的自我性情。
 
在宋代的基础上,元代艺术家更加重视“笔意”,以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和“元四家”中的倪瓒为代表。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题跋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说明赵孟頫已经意识到要以书法用笔入画,欲使所描绘的内容脱离与对象之间的联系,成为画家自己“创造”出来的“物”;“元四家”之一的倪瓒在赵孟頫“写竹还与八法通”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尤以其后期画作中的“笔意”为最。

 
齐白石对自身的创新 更为周瘦鹃盆景提供了参考
 
“逸笔草草,写胸中逸气”④,倪瓒对“线”的个人精神性更加看重。画中“线”构成的“物”,几乎脱离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这是他独特于“元四家”其他三人之处。后世明代中后期“吴门画派”受此启发而崛起。而周瘦鹃“画意入盆”理论中的“画意”直接参考了“吴门画派”,这其中的关联耐人寻味。
 
 
到了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后期绘画,则将倪瓒、赵孟頫追求的“笔意”发展到了极致。此时候不得不提书画家徐渭的“笔意”。徐渭的画中“线”的丰富程度,笔墨间恣意纵横,使所绘的“形”超脱于对象而存在,成为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带有心性的“物”。画家不沉堕于对“形”的反复描绘,而关注于“笔意”本身,继而能以人自身的认识去理解画中“物”。所以徐渭的画能够启发后世“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对自己的艺术进行变革。
 
清代绘画“笔意”突出者以“八大山人”为最,其“线”之简,尤其八大花鸟的“线”几居于历代文人画家之首,“八大山人”的“笔意”启迪了海派乃至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对自身的创新,更为周瘦鹃盆景中“笔意”的注入提供了参考。
 
(二)“笔意”与“画意”
 
“笔意”与“画意”中至关重要的是“线”与“白”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
 
东西方绘画虽然都离不开以“线”表现“物”,但是有天渊之别。今人皆知西方的“线”是塑造画面各“物”的基本元素,在西方对绘画做出革新之前,画面几乎没有“白”,而画面中并不构成“笔意”;再看东方绘画,不论中日,“线”愈来愈简单,也逐渐只用墨色,如画家郑燮描绘竹枝叶只需数笔,墨色浓淡变化丰富,而无墨处便成流动空灵的气,这就是“笔意”。
 
此处,东方的“线”蕴含着艺术家丰富的内心,可比作我国古代行旅人胸前斜挎或挂于肩上的褡裢。此物多以布制,中间开口两端可装各类物件。褡裢里装的物件不同,则褡裢呈现出来的形状也会不同。而艺术家的笔法、阅历、知识、个性等,就相当于褡裢里面装的物件,“笔意”便是装了东西之后的褡裢的形状,故此,艺术家的笔法、阅历、知识、个性等越丰富越郁结,则“笔意”越百转千回。
 
“线”与“白”之间相互映衬,“白”越多,则“线”越明显;“线”越简练明确,则“白”越有余地,越有余味。由此“线”与“白”之间关系处理得当,则画意丛生。是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因此,要使“线”更有张力,需要艺术家个人素养的锻炼、生活阅历的丰富,
还要善于通过适当的“白”来反衬“线”,这些结合起来就是“笔意”。
 
 
标签: 周瘦鹃盆景
>更多关于周瘦鹃盆景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4.696 second(s), 689 queries, Memory 3.9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