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南京近代寺庵和祠庙选址与路网中心性的特征

日期:2023-08-05 23:02:14     作者:白雪锋    浏览:0    
核心提示:53处祠庙位于南京府学、衙署的300m缓冲区内,占总数的近70%(裘3)。清末南京的府学、衙署分布于中华路、白下路、司署口和大行宫等地,路网盘根错节,直达性、邻近度和中间性较低,与路网中心性的相关性较低。民国之后,城市建设重心、政府机关向城北移动。
 近代寺庵和祠庙选址与路网中心性的空间耦合特征
 
综上可知,1865—1911年寺庙与路网中心性的空间相关性最大,1912—1937年寺庙与路网中心性具有一定空间相关性,1840—1864、1938—1949年与路网中心性空间的相关性较小。故而进一步对1865—1937年寺庙的组成部分——寺庵和祠庙与路网中心性的相关性进行测算,分析寺庵和祠庙在城市中的选址规律。

  南京近代寺庵和祠庙选址与路网中心性的特征
 
1865—1937年,寺庵与路网中心性的空间自相关Moran'sI指数均大于祠庙。1865—1911年寺庵与路网中心性的空间相关性最大,直达性、邻近度的Moran'sI指数高达0.510、0.479,1912—1937年的空间相关性也较高。而祠庙与路网相关性较弱,尤其1912—1937年,几乎没有相关性(表2)。
 
 
1865—1937年,寺庵与路网相关性远大于祠庙,投射出佛教占据的交通位置的通达程度要优于儒道等民间信仰。路网中心性较高的为城北江宁马路、清凉山、乌龙潭及中华门外等,或水路、城门、桥梁等节点附近,这些地区路网直达性、中间性较高。
 
1865-1911年,祠庙与路网具有一定的相关性;1912-1937年,相关性很小。1865年,杨洪之乱后,清政府为稳定民心、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在府学、衙署附近兴建祠庙。53处祠庙位于南京府学、衙署的300m缓冲区内,占总数的近70%(裘3)。清末南京的府学、衙署分布于中华路、白下路、司署口和大行宫等地,路网盘根错节,直达性、邻近度和中间性较低,与路网中心性的相关性较低。民国之后,城市建设重心、政府机关向城北移动。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元月,政府颁布“废除星相巫现堪舆办法”,整治全市宫观祠庙,政府机关周围也没有建设像封建王朝时期的祠庙。这时期仅新增三皇庙等g处祠庙,基本上位于路网中心性较低的城南。可见,佛教信仰相比于民间传统信仰与旧制度的联系较弱,而祠庙因政权的转型、城市规划的建设而逐渐边缘化。
 
>更多关于基于路网中心性的近代南京城市寺庙选址特征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078 second(s), 87 queries, Memory 0.87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