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Jing8|盆景吧: 分享我的盆景生活日志

天坛公园社会服务功能的5个变化

日期:2023-08-19 10:25:35     作者:张烨    浏览:0    
核心提示:天坛公园于1918年对外开放。当时的北京城因贫富差距明显,城市格局上体现为内城和外城的区分。1914年开始的公园开放运动为摒弃阶级间的差异,大量开放皇家园林,天坛公园由此转为向全体市民提供游玩休闲服务的城
天坛公园社会服务功能的变化
 
3.1发展定位改变导致游憩职能的出现与拓展
 
天坛公园于1918年对外开放。当时的北京城因贫富差距明显,城市格局上体现为内城和外城的区分。1914年开始的公园开放运动为摒弃阶级间的差异,大量开放皇家园林,天坛公园由此转为向全体市民提供游玩休闲服务的城市公共空间,服务对象呈现由皇家贵族向公众的转变。天坛公园在开放初期,存在因门票定价过高而导致使用者较少的问题。使用者被隐性限制为身家显贵的外国人和皇亲贵族,园内活动均为高消费活动,如在外坛设置有跑马场等[29]。1949年之后,为扩大实际使用人群,公园降低了门票价格,增设了公共性质的游憩服务设施,开辟了月季园、百花园等观赏性强的空间。1971年后,开始举办游园会,园内娱乐设施及娱乐活动增多。
 
1978年之后,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精神需求大幅提升,天坛公园得益于皇家园林的优势,备受游客青睐。为刺激游客到访,发行了公园月票,将外坛开放为市民寻常使用的锻炼场所,今已成为最受欢迎的北京市民健身场所。游客量的提升督促了公园内的环境整改。天坛公园管理部门为提高对外服务能力,重点对园内古迹遗址进行修缮。2011年,外来游客首次突破每年700万人,至今仍维持这一数目的高游客量。
 
3.2开放程度增加形成的文教和应急避险职能
 
天坛公园现存大量历史古迹,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宣教场所。建设初期以文化宣传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开设展览。1949—1960年,公园定位结合“文化与休憩结合”理念,建设为“文化公园”。针对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开展科普活动,定期组织普及卫生文化教育的展览(表2);先后开放园内建筑作为陈列室和阅读室等,鼓励学习行为[30];增设果皮箱、厕所等基础设施,提高人们卫生意识。20世纪80年代后,天坛重视“恢复古坛神韵”,建设重点转向历史文教,突出公园祭天文化教育和人文科教的功能。在此之后,天坛公园成为市民生活密不可分的生活场所,形成的文教功能延续至今。
 
 
1937年,受战争影响,天坛公园被紧急征用为应急场所,接纳安置受灾居民。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影响,在园内共接待6.5万避难群众。天坛公园的紧急救灾职能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但这并非偶然。其为人民生活服务的职能逐渐深入人心,承担的功能与大众需求的重合是必然,在紧急灾难前人民群众的需求变为救灾避险,天坛公园作为城市公园向此方向的转变理所应当。这与现代城市公园的防震减灾、避难场所的功能一致,体现了现代城市公园服务功能多样化的特点。
 
3.3营利目标催生的商业售卖职能
 
天坛公园建设初期的筹备资金受政策影响,不足以支付园内修缮古迹费用,因此引入了售卖行为以增加营利。1931年制定的《繁荣天坛计划》,第一次明确允许通过招标引入零售行为。1979—1981年,随市场化经济发展,天坛公园响应政策,先后举办4次商品展销会,添置商业网点,开辟了临时售货亭。1999年后,为规范经营,公园对各类商业活动进行统一管理,限制服务内容,仅保留辅助游园行为的售卖活动,包括出售食品、饮料、旅游纪念品及餐饮等服务[31]。商业经营活动的产生和扩展侧面反映了公园的发展较好,服务功能随人民需求不断改进,城市公园逐渐成为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的一部分。

天坛公园社会服务功能的
 
3.4特殊时期下的军事和生产职能
 
因开放初期北京城市规划尚未健全,缺乏军事训练场地,天坛公园被暂时作为国庆阅兵的受阅部队训练场地。这一军事功能是偶然情况下产生的。
 
公园的空地也曾被用作耕地处理,以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1954年,苗圃管理处曾在天坛内开辟了16000m2种植地,在公园东西两侧建立了国营花圃。1960年制定的《天坛公园土地使用近期规划》提出,要在公园中种植作物和果树。当时的公园规划从“生产”视角出发,开始了“公园变果园”的道路[32]。
 
此项处理措施延续时间较长,但仍属于特殊事件影响下的偶然功能,不具备长期性。2010年天坛公园规划组编写的《天坛公园规划说明》将天坛公园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都人民政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外宾游览的重点区域”,不再以生产为主进行思考,逐步摒弃特殊时代下的公园生产功能。虽然生产功能已不再是当今城市公园的主要内容,但是仍体现了在特殊时期下人民的迫切需求对公园空间的影响和调控,是城市公园专注于人民需求的特殊表现。
 
3.5特殊定位下的政治纪念和外事职能
 
天坛公园是北京重要的城市地标,作为外事接待的场所,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风采。1920年法国总理班乐卫、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都曾来天坛参观[33]。1976年的《天坛公园规划》中,将天坛公园定位为“首都人民政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此时的天坛公园具有由国家领导者赋予的政治宣传意义。园内百花园也见证了中国和日本、越南等国家的友好建交,成为纪念外宣的重要场所。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球化引起的认同危机加深,天坛公园通过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加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如2008年在天坛举行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交接仪式、残奥会圣火采集传递、广州亚运会火炬接力等活动。公园活动期内承担的宣传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演化成自身的重要服务职能之一。如果说天坛公园具备“得天独厚”的建设优势,那么其优势也是得益于人民的选择。
 
综上所述,天坛公园的社会服务功能呈现有休闲活动多样化、场地服务多元化的趋势。早期在园中的活动以跟随政策为主,缺少群众的自主选择。但是随大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公园中发生的活动也随之改变,更多体现在人民自愿选择活动的出现。其中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青睐。其他年龄段的市民对城市公园有着不同的需求,如健身、交往等。根据需求的不同,市民也对现代的城市公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更多关于天坛公园服务功能变化的文章     
最新文章

Processed in 0.084 second(s), 107 queries, Memory 1.11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