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学教学现状及3个问题

   2025-01-06 杨桃蕾0
核心提示:为提高园林植物学教学质量,分析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现状,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和跟上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将线下教学与线上互联网教育资源相结合,探索园林植物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突出学生中心地
园林植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摘要:为提高园林植物学教学质量,分析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现状,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和跟上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将线下教学与线上互联网教育资源相结合,探索园林植物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突出学生中心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随着现代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兴教育教学理念,其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最为突出,特别是疫情期间被广泛使用,推动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发展,并且越来越成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现代化信息带来的新模式,是在线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相互结合与补充,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模式能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当下信息化时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园林植物学课程中介绍植物各科各属的分类特征、生长习性及园林应用,涉及到的图片信息量较大,特殊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结合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的实际教学状况,逐步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探索园林植物学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性及园林植物学混合式教学实施策略,并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园林植物学课前、课中、课后等方面,提出了园林植物学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园林植物学的教学质量。
 
1园林植物学教学现状及问题
 
1.1园林植物学教学现状分析
 
国家教育部在2011年将风景园林学科划为一级学科,大量国内高校陆续开设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其中包括一部分艺术类学院。在艺术院校中,园林植物学课程是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2013年发布的《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也进一步明确了《园林植物学》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及其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园林植物学涉及多学科知识,包括林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园林植物学课程知识的学习对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公园绿地规划设计等设计类课程起到重要作用。
 
与农业和林业院校的园林植物学课程不同,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园林植物学课程属于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景观设计专业采取景观艺术手法,综合运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等园林植物素材,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特色,设计出形体、色彩、线条、纹理等美观且与周围环境相宜的室外环境。

园林植物学教学现状及3个问题
 
1.2园林植物学教学问题分析
 
1.2.1内容多课时少。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课程相对成熟,课程所占权重大,课时安排合理。艺术院校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则更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硬质景观设计能力,植物类课程权重少、课时少。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园林植物学课程课时只有20课时,其中实践6课时,大部分课时用于理论讲解,对于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远远不够,并且很多学生对园林植物学课程仅记得一些植物名称,对于设计和实践方面学得不够深入。园林植物数量的有效识别与学时量相辅相成,目前的学时分配并没有突出园林植物学的课程地位。
 
1.2.2教学方法单一。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园林植物学课程理论讲授偏多,加之对课程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易产生厌学情绪。老师利用PPT讲解,学生听讲,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适应内容,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纯粹是客体,严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学科背景引发的差异,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对园林植物学课程的设置不同,课程教学差异较大,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存在明显差异,很多教学方式难以直接借鉴。
 
1.2.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园林植物学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考核评价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学业评价主要以考试作为评价方式,以期末闭卷考试量化打分的形式,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片面性,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学习进展情况,更加不能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及应用能力的考核,对后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更是存在严重脱节,无法支撑后期设计课程。虽然也安排了形成性评价,但权重较低,且难以形成性评价操作。
 
 
更多>相同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