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企业视角看园艺专业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为例
钟珉,柴喜荣,康云艳,杨暹(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园艺专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已成为农林高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本研究提出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以人为本,先留心后留人”,推进教师分类培养,并从企业人才需求的角度提出适度延伸课程“产业链”,以农业企业农场管理模式和医学生培养制度规范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期提高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农林教育有深层次的问题和困境,一方面,现阶段农林本科高校培养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意愿较低,离农悖农现象严重;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入市标准低,科技贡献力和品牌影响力较低,大部分农业企业并没有高度关注农业技术的创新优化[1]。
由于农业技术的复杂性,具有几十年种植经验的农民在行业竞争中具有先天优势,农林类专业毕业生社会认同度低,现阶段园艺产业从业人员仍然以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户为主。诸多因素导致长期以来,农科类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已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制约因素[2]。
园艺产品与人们的生活、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保障我国国民健康的基础。园艺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消费者普遍抱怨“菜没有菜味,果没有果香味”“高品质农产品真假难辨”,园艺产品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以及工业农业化、农业工业化的发展,华为、碧桂园等互联网、房地产企业纷纷进军农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与此同时,对农业从业人员的需求和人才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农林高校能否抓住机遇,培养一批既掌握农林学科核心知识和生产技能,具有生态文明观和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又具有家国情怀、心系“三农”的新农科人才,高度契合未来农业企业发展需求,打破“农业冷门”的僵局,是农林高校新农科建设的根本目标[3]。
1教育要先留“心”、后留“人”
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4]。教育部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5]中强调,农学类专业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知农、爱农创新人才。华南农业大学已发布在2021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四史”系列课程和“国家安全教育”课程。
农科类学生自身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多年来不断摸索、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总结出“留心”才能“留人”,首先要把学生的“心”留在园艺课堂中,教师才能传授知识,才能培养出园艺人才。主要做法有:
(1)从理论教学中增加了“农耕文化与国家经济发展”“农业区域品牌宣传片”“优秀校友企业家论坛”等内容,校友企业家“现身说法”能拉近学生和产业的距离,对学生确定职业规划、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培养三农情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实践教学课中,设计了综合性的实验,把“试验田”变成“小农场”,即从种子到产品器官收获由学生全程独立管理,蔬菜作物对象不仅涵盖了不同科属的作物,也包括了种植难易程度不同的作物,通过收获产品体验丰收的喜悦,通过失败经历体会到“种好一棵菜”不仅需要付出劳动,而且需要掌握专业技能,农业技术与其他行业一样具有复杂性和专业性。
(3)提高教师自身的育人能力,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教师关怀,提高学生情感上对教师的认同感,进而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力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6-7]。农林高校园艺教育者们在多门专业课程中尝试融入思政元素,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8-10]。刘超杰等[11]在研究生课程“设施园艺研究进展”中通过深挖“四个自信”、敢为人先、吃苦耐劳、绿色生态、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团队协作等精神,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是个新事物,高校专业教师自身缺乏系统的思政理论培训,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也不甚了解,因此,课程思政改革任重而道远[12]。

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师分类培养
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一流大学群体,关键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专业化、富有前瞻性、较强实践能力、注重实用性”的教师队伍,对课程推动应用型课程的改革和提高地方农林高校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13]。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生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前必须完成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此外,学位培养期间还有系统的门诊见习制度[14-15]。农林科学领域培养的博士毕业生清一色为科研型,从实验室直接到讲台,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能力教育培训和生产实践技能培训,无法胜任应用学科的课程教学。教育部等6部门2021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改革职称制度,实行分类评价;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激励机制”。值此契机,地方农林高校应从教师人才培养制度、绩效分配制度、职称评定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鼓励对教学具有浓厚兴趣的教师把一部分精力从科研中解绑出来,真正实行“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教师队伍的分类培养,针对性地培养一批“能下田、敢下田、愿下田”的具有实践经历的“教师”,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乡村振兴[13]。
3企业管理模式规范化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园艺学科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研究果树、蔬菜和观赏植物的育种、栽培、生理及经营管理与室内外应用等理论与应用的学科[16]。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具备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园艺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敲门砖[2]。多年来,地方农林高校一直不断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校地、校政、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种模式[17-18],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了解产业链条等方面起到显著作用。但扩大招生后,实践教学资源越来越紧张,普遍以参观见习代替实习,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含金量”少,普遍做不到生产全过程的实训实操,毕业生进入产业还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未能实现无缝衔接。因此,在完善校地、校政、校企等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规范化实践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体系优化的核心。
借鉴农业企业农场管理制度和医学院医学生培养制度[14-15]的启发,对“园艺植物栽培学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多年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1)创新教学内容。借鉴企业品种示范模式,通过示范、比较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创新教学内容,扩大知识面,促进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2)小组承包制。模拟企业的“厂长负责制”,按照小组分组承包地块,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统一安排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协调田间管理。各小组栽培物种种子、种苗由老师统一提供,除了老师统一讲授的关键栽培技术外,老师不做不典型案例讲解。协助课程教学的研究生也组成小组,由授课老师负责,同步开展种植实践以作示范。
(3)增加市场信息调查的实践环节,延长课程的“产业链”。按小组调研学校三角市场、长湴综合市场、棠下综合批发市场、专业门店等不同规模的市场价格行情,并形成调查报告,实现课堂与市场“零距离”衔接,增强对产业现状和前景的理解。
(4)组成课程评价小组。由老师、研究生组成考评小组,进行田间现场评比和PPT汇报、实验报告进行评比,给出综合成绩评定。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改革,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越来越浓,实践课程生产出的产品逐年增加产量,质量也越来越好,学生从嫌弃自己种出的产品到敢于与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种出的产品,折射出学生对自身专业技能的自信和肯定,培养了学生“强农兴农”的使命感,也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4结语
大学需要有温度的教育[19],坚持“以人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核心,在此基础上,延伸课程“产业链”,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同时,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对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增强农林科学领域人才培养与未来农业的契合度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