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真性视角下乡村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以洛阳大阳河村为例
谭润龙,田园,刘刚田
(河南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南洛阳 471000)
摘要: 在轰轰烈烈的艺术建乡运动及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过度商业化、原始风貌破坏等问题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加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挖掘乡村文化的内在价值,并对其进行活化利用,是新时代保持乡村和谐发展的关键点。以**“原真性”理论**为基点,在探讨原真性理论与乡村景观相适性的基础上,以洛阳**大阳河村**为例,从乡村的生态、人文景观2个方面分析村落的自然风貌、建筑景观及民俗文化等要素,总结乡村景观现有问题,在保留**乡土原真性**的基础上,为其后续的发展提出了原则和策略。
在当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背景下,大规模的乡村景观改造及不符合本土性的开发呈常态化发展,“网红村”问题频出,乡村成为艺术家赚流量的“新阵地”,知识分子的“乌托邦”。**乡村的原真性**变得支离破碎,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要深刻理解保护传统村落的价值,以保护**乡土原真性**作为景观更新的出发点。寻求既能保护传统村落又能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深入挖掘传统村落内在的文化。同时,积极推动**村落景观的活化利用**,促进乡村旅游与本土文化的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1 原真性理论与乡村景观概述
1.1 原真性理论概述
**原真性**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概念,强调事物的内在、原生和真实体验的程度,突显事物的最原始本质。该概念最早提出于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其中提出“将文化遗产真实地、完整地传下去是我们的责任”。该宪章强调自然与人工之间,文化原真性与自然保护之间的整体协调。**原真性理论**在乡村文化研究领域常被用来描述乡村文化的本真特性,即人们对乡村本真特性的感知和体验。**乡村的原真性**指的是保护对象在时间维度上的原始状态,强调整个村落的空间布局、景观、建筑肌理及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在时间维度上的原真保存。这意味着要尊重**传统村落**的历史风貌、建筑结构和传统文化特色,尽量减少对其的干扰和变化。因此,原真性并非指完全保留原始形态,而是强调一种对事物内在本质和真实体验的追求。乡村景观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其原真性应在乡村发展的宏观框架中进行考量。
1.2 乡村景观的内涵
在探讨两者的相适性前,先要明确**乡村景观**的概念。乡村景观具体可分为“**乡村自然景观**”和“**乡村人文景观**”两大类。乡村自然生态是一个较大的主体,主要包括水土、地形、动植物等形成的生态型自然格局。乡村人文景观则可以细分为乡村的“**物质景观**”和“**文化景观**”2个层面。
-
“物质”景观: 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在不同的时期,因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形成的,包括乡村民居、巷道、历史遗迹等。物质景观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文化记忆,反映了村落的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
-
文化景观: 是一个村落的内在核心,包括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等,体现村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及其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认同。
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乡村景观的主体。
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起步较晚,最早乡村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景观概念。传统上,乡村景观主要以满足农业和生活需求为主,农村地区的规划与设计没有严格的科学指导,往往由村民约定俗成,更注重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实用性,即实用为主,景观为辅。
董新在1990年首次给出了**乡村景观**的定义,指出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地域综合体最基本的单元,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人类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或共轭、各构成质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协调统一的复合体。随后谢花林等进一步解释了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城镇化推进使乡村地区的功能和需求发生了变化,人们对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关注日趋增加,乡村景观逐渐转向以观赏性和经济性为主导的方向发展,依靠乡村景观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乡村景观开始独立,与休闲、娱乐、康养、度假等活动的旅游功能绑定在一起。
1.3 原真性理论与乡村景观的相适性
城镇化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滋生了如“千村一面”及景观套路化等问题,忽视了对乡土特色文化的保护,乡村景观与乡土文化逐渐丧失了独特性。**原真性理论与乡村景观的相适性**体现在其共同关注保持乡村的自然、历史、人文特质。原真性理论强调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是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核心理念。乡村景观作为村落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的积淀,保存着村落丰富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两者之间的关系天然地相契合。深入理解原真性理论与乡村景观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乡村发展的方向,构建符合乡村特色和需求的发展模式。
2 大阳河村景观概况分析
2.1 大阳河村生态景观现状分析
**大阳河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城关镇,地理环境优越,处于豫西丘陵地区,邙山腹地,地势开阔。村域面积1.5 km²。大阳河村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景观,阳河村地处河川地带,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瀍河南北贯穿全村。村内适合种植的植被种类繁多,包括杨、柳、中国槐等用材树种,以及梨、桃、柿子等果木树种。大阳河村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包括多种国家保护动物,如大鸨、白鹤、金雕等。在文化遗产方面,有着大阳河遗址、文昌阁以及龙泉湿地公园等。这些条件反映了**大阳河村环境的优越性**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2.2 大阳河村人文景观现状分析
2.2.1 物质景观现状分析。
**大阳河村**兴起于明清时期,至今保留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群**,主要包括阳义学、仓院、祠堂以及30余套民宅等,分布在瀍河岸边2km²范围内,尤其以古寨里面最为集中。村内的院落形式受豫西及明清时期文化传统的影响,主要呈现出多层院落豪宅、四合院和地坑院等多种建筑形式。村内的巷道大多相对较窄,铺设有石板路或泥土路,连接着村庄内部各个角落。此外,由于现居住人口稀疏,村内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仅有小型的卫生所和商店。
2.2.2 文化景观现状分析。
**大阳河村**拥有浓厚的**宗族文化**,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末崇祯年间。最初,村中仅有少数齐姓人家,直到明末贾姓大商户迁入后,村落才逐渐形成规模。村内有社火的传统民俗,起源于清嘉庆十八年,最初由贾氏族人发起,社火活动内容丰富,包括排鼓、舞狮、高跷、杂耍等,曾经参与人数达200余人。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和人口减少,社火习俗被逐渐淡忘。除了社火,大阳河村还拥有**捏面人**和**年画**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综上所述,大阳河村是一处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传统村落。
2.2.3 大阳河村现存景观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阳河村**出现严重的**人口空心化**问题。
-
人口的外流及乡村经济的单一性使得大阳河村地区的农田、林地、河流等**自然资源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乡村环境呈现破碎化,自然资源管理不善。
-
由于现有村民缺乏景观、环保方面的专业知识,村内的**植被种类逐渐单一**,植被覆盖率日益降低,村内景观品质低下。
-
资金和人手的缺失,使得乡村的**河道无人维护**,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河道周围的杂草和垃圾堆积严重,阻碍河道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河道景观和各类物种的栖息地遭到破坏。
-
大阳河村还存在布局混乱、**文化传承缺失**和**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村落布局拥挤,民居散乱。
-
由于村民缺乏保护意识,大部分建筑遗存保护欠佳,村中原来的宗祠建筑及其广场、支祠、寺庙等都相继遭到了破坏,**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受到影响**,乡村文化景观面貌衰微。
-
同时,乡村缺乏新鲜血液,导致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捏面人、年画等传统手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
此外,村内公共服务设施匮乏,村内场所划分混乱,缺乏明确的空间指向,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不便,也影响了村庄的整体形象。
3 原真性视角下大阳河村景观更新原则
3.1 地方性原则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村落都有其特质和本土文化,构成了传统乡村的“**地方性**”。保持地方性意味着在发展和改变中尊重和保留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
-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世代衍生的人情氛围、朴实的乡风民俗正是吸引外来游客的市场原生动力。
-
在景观更新中,充分考虑**大阳河村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包括山水、植被、水系等自然要素,合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
-
同时,考虑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等内容,包括村落的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节庆活动等,通过景观展现村落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使之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
因地制宜,防止景观同质化,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村落景观。
3.2 本土性原则
“乡土情怀,村民关怀”。**本土性原则**是强调在传统村落景观更新中,充分尊重和考虑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
**村民是乡村的核心**,也是传统村落景观活化的主要参与者和维护者,对保持传统村落风貌的原真性至关重要。
-
因此,在传承、延续和创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最大限度地让社区、群体和个人参与相关管理工作。
-
在乡村景观更新过程中,应与村民广泛沟通,了解其需求和意见,确保更新后能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和活动需求,更好地反映村民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快速融入村民的生活之中。
3.3 真实性原则
“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真实性**强调本体与其原始状态或传统文化的符合程度。保持真实性意味着避免乡村景观过度商业化和改造,保持事物的原始特质和真实面貌。
-
在面对支离破碎的传统村落生态景观时,要尽量保持村落景观的原生形态、特色及肌理特征等方面的完整性。
-
在面对村落人文景观时,要避免过度翻新和重建,尽可能保留古老建筑物、街巷布局、生活习俗及传统工艺等,实施**微更新策略**,保持乡土文化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
同时,传统村落景观并非僵化不变,而应满足时代发展和当地村民的需求。
-
在适当情况下,可借鉴新设计、新材料,不断创新,为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

4 原真性视角下大阳河村景观更新策略
4.1 保护生态原貌,修复自然生态格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原貌、修复自然生态格局**是乡村振兴至关重要的一环。面对大阳河村破碎的生态系统,要坚持保护为主、修复为辅的原则。
-
**实施植被恢复计划**,重新种植本土植物,修复受损村落的肌理特征,提升村落生态的质量,恢复村落植被覆盖率。
-
保护大阳河村范围内现有的特色树种,对于村内年代久远的古树实施“实名制”登记,改善古树的生存环境,围绕古树进行简单的景观节点设计。
-
提升传统村落内部的道路景观,可引进银杏、石楠、海棠等观赏性植物,优化村内的景观布置。
-
**做好河道的维护与整治**,疏导河道淤泥并引进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如香蒲、鸢尾等,以改善河道环境的水质。
-
打造乡村生态景观线,增强大阳河村的整体观赏性和游览趣味。
4.2 活化村落景观,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模式
4.2.1 完善游览路线。
结合村落生态修复和景观更新工作,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游览线路和主题景点。
-
通过设计合理的游览路线,游客可沿村落的历史轨迹,领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
通过修缮历史建筑的原生肌理与结构,使村落的**历史建筑“活起来”**,运用建筑内部改为历史文化展示馆、非遗文化工作室等。
-
组织各类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和体验项目,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艺品制作、社火民俗、遗址文化讲座等,让游客亲身参与其中,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方式。
4.2.2 优化乡村的巷道规划和住宅建筑。 采取活化更新的方式,提炼整合明清时期街区和建筑的特点与要素,结合现代设计材料和技术手段,进行功能改造和装饰美化,改善整体村庄的人居环境,凸显大阳河村文化旅游的主题性。
4.2.3 完善村落基础设施建设。
-
如增设停车场、服务中心、公共厕所等,改善村落环境、交通、居住等方面的条件,吸引更多游客。
-
同时,鼓励村民自主经营特色民宿和餐饮,依靠大阳河村的传统文化特色,开设具有民俗特色的民宿。
-
开设特色餐馆,推广当地的美食和菜肴,如浆面条、不翻汤等,让村民从乡村发展中获利,美化乡村,使村民生活富起来。
5 结语
在当前我国高度重视乡村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运用**原真性理论**,深入分析了**大阳河村景观**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更新原则和策略。在保护生态原貌、活化村落景观、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旨在通过保持**乡村原真性**的同时,实现大阳河村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收稿:2024-05-10)
[1] 夏鲁卿 基于原真性原则的颐和园湿地植物景观保护管理研究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8(03):39-47。
[2] 温泉,唐建国,蔡旷原乡土建成遗产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原真性与完整性的探究——以“三峡原乡”早夔门为例华中建筑,2023,41 (12):143-147。
[3] 张羽清,周武忠 论乡村景观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装饰,2019(04):33-37。
[4] 董新乡村景观类型划分的意义、原则及指标体系人文地理,1990(02):49-52+78。
[5] 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中国园林,2003(03):39-41。
[6] 郭晋媛,山西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动力机制研究——基于民俗学视角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02):122-128。
常见问题(FAQ)
原真性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原真性强调事物的内在、原生和真实体验的程度,突显事物最原始本质,该概念最早提出于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强调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
乡村景观主要分为哪两大类?
乡村景观具体可分为“乡村自然景观”(水土、地形、动植物等生态格局)和“乡村人文景观”(物质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两者共同构成了乡村景观的主体。
洛阳大阳河村目前面临的主要景观问题有哪些?
大阳河村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严重的人口空心化、自然资源管理不善导致的环境破碎化、植被种类单一化、河道缺乏维护、文化传承缺失(如非遗面临失传),以及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原真性视角下乡村景观更新应遵循哪三个核心原则?
原真性视角下的景观更新应遵循三个核心原则:地方性原则(保留地方特色与文化传统)、本土性原则(尊重村民生活习惯和文化,鼓励村民参与)和真实性原则(保持原始特质,实施微更新策略)。
大阳河村如何通过更新策略修复自然生态格局?
修复策略包括:实施植被恢复计划,重新种植本土植物;对古树实施“实名制”登记保护;做好河道的维护与整治,疏导淤泥并引进香蒲、鸢尾等具有净化水质功能的水生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