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煤矸石山风化土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 - PenJing8

喀斯特煤矸石山风化土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

   2025-11-05 李娜0
核心提示:研究喀斯特煤矸石山风化土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分析了山顶至山脚OC、TN、TP、速效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发现C/P、TP和SOC是影响酶活性的主控因子,为喀斯特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李娜1,2,王金凤3,迟乃玉1,杨再超2*(1大连大学生命健康学院,辽宁大连116622;2六盘水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4;3六盘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贵州六盘水553004)

摘要: **喀斯特煤矸石山**生态环境恶劣,植物类型单一,探明煤矸石山风化土中**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对喀斯特煤矸石山植物恢复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喀斯特煤矸石山山顶、山腰、山脚的优势植物根际风化土为研究对象,以无植被生长的风化土为对照,对煤矸石山风化土中碳氮磷元素含量及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山顶至山脚风化土有机碳、全氮含量逐渐降低,全磷和速效养分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煤矸石山环境恶劣,导致除C/N外,**C/P和N/P均远小于我国陆地表层土壤平均水平**。自山顶至山脚,裸地风化土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呈逐渐上升趋势,而植物根际风化土呈逐渐下降趋势;蔗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喀斯特煤矸石山风化土碳、氮、磷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C/P、全磷含量和有机碳含量**是影响风化土酶活性变化的主控因子。

关键词: 喀斯特煤矸石山; 碳氮磷化学计量; 酶活性; 空间异质性; 植被恢复

土壤作为许多生态过程的重要物质载体[1],可以为植物提供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且元素的含量变化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2-3]的改变。土壤的**化学计量**可以有效揭示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异性,反映**土壤养分循环**[4]。**土壤酶**催化土壤中几乎所有的生理生化反应,它驱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分解和转化、养分循环以及无机物质的氧化和还原[5],在土壤生态系统的**碳、氮、磷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

因此,土壤中碳、氮、磷与酶活性联系紧密。贵州省六盘水市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同时也是享誉全国的“江南煤都”[7]。伴随煤炭大规模开采利用,产生的大量煤矸石堆积形成几乎无土的**煤矸石山**,对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植被恢复在煤矸石山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少养分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承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煤矸石山风化土壤的碳、氮、磷、酶活性特征**,对喀斯特煤矸石山植被恢复和生态管理具有重要意义[8]。

近年来,关于煤矸石山植被、土壤、酶活性已有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密切相关。长期的雨水淋溶和浸泡造成煤矸石山山顶、山腰、山脚间温度、植被等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进而影响风化土碳、氮、磷元素含量和酶活性。基于此,对喀斯特煤矸石山山顶、山腰、山脚风化土中碳、氮、磷含量和酶活性展开研究,以期为**喀斯特煤矸石山植被恢复以及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地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松河煤矿(104°39′E、26°1′N),属**喀斯特地貌**,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研究地所处地区土壤主要为黄壤。通过野外调查和走访,松河煤矿煤矸石山废弃已有13余年,煤矸石山上的植被为自然恢复[11],植被较为单一,在山顶、山腰、山脚均有分布的优势植物为禾本科的**五节芒**(Miscanthusfloridulus,简称MF)、菊科的**艾蒿**(Artemisiaargyi,简称AA)和廖科的**戟叶酸模**(Rumexhastatus,简称RH)。

1.2 样地设置与样品采集

在煤矸石山的山顶、山腰、山脚各随机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设置3个1m×1m的重复样方,每个重复样方随机采集3种优势植物的**根际风化土**,以无植被生长的煤矸石风化土作为对照(**CK**)。植物根际土壤的采集需将植物根系完整挖出,稍加抖动后取附着在根部的风化土。将采集的风化土放入自封袋中带回实验室备用,过筛后用于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的测定。

1.3 样品测定

风化土理化性质测定:pH采用电极法,**有机碳**(SOC)和有机质(SOM)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全氮**(TN)采用凯氏定氮法,**碱解氮**(AN)采用碱解扩散法,**全磷**(TP)采用钼锑抗比色法,**速效磷**(OP)采用碳酸氢钠浸提法。

风化土酶活性测定:**脲酶**(URE)苯酚钠-次氯酸钠比色法,**蔗糖酶**(SST)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磷酸酶**(PHO)磷酸苯二钠比色法,**过氧化氢酶**(CAT)高锰酸钾滴定法。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的统计和初步分析利用Excel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alpha$=0.05)和相关性分析均由SPASS22.0完成,**冗余分析**由Canoco5.0完成。采用Origin2021作图。

2结果与分析

2.1 风化土pH值、有机质变化特征


图1:喀斯特煤矸石山风化土pH值和有机质含量在山顶、山腰、山脚处的裸地和不同优势植物根际(五节芒、艾蒿、戟叶酸模)下的变化特征。数据显示,裸地风化土pH值自山顶至山脚逐渐下降,而有机质含量则在所有类型风化土中均表现为山顶最高、山脚最低。

由图1可知,自山顶至山脚,裸地风化土**pH值**偏中性且呈逐渐下降趋势,而3种植物根际风化土pH偏碱性且无明显变化规律。裸地风化土和五节芒、艾蒿、戟叶酸模根际风化土**有机质含量**均在山顶最高;在山脚最低。由此可知,松河煤矿煤矸石山风化土有机质含量自山顶至山脚**显著降低**(P<0.05)。

2.2 风化土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


图2:喀斯特煤矸石山风化土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在山顶、山腰、山脚处的裸地和不同优势植物根际下的变化特征。数据显示,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从山顶向山脚显著降低,而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则均表现出先在山腰升高后在山脚下降的趋势。

由图2可知,裸地风化土和五节芒、艾蒿、戟叶酸模根际风化土**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自山顶至山脚均**显著降低**(P<0.05)。

裸地风化土和五节芒、艾蒿、戟叶酸模根际风化土**全磷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自山顶至山脚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


图2续:喀斯特煤矸石山风化土碳氮比(C/N)、碳磷比(C/P)和氮磷比(N/P)在山顶、山腰、山脚处的裸地和不同优势植物根际下的变化特征。数据显示,C/N自山顶至山脚逐渐降低,N/P在山腰处最低,C/P则变化复杂,呈现逐渐上升或逐渐下降趋势。

由此可知,松河煤矿煤矸石山风化土**碳氮比**自山顶至山脚逐渐降低。松河煤矿煤矸石山风化土**碳磷比**自山顶至山脚逐渐上升或逐渐下降。松河煤矿煤矸石山风化土**氮磷比**自山顶至山脚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相比之下,松河煤矿煤矸石山风化土碳氮比略大于我国陆地表层土壤平均水平,而**碳磷比和氮磷比远小于我国陆地土壤平均水平**。

2.3 风化土酶活性变化特征


图3:喀斯特煤矸石山风化土脲酶(URE)、磷酸酶(PHO)、蔗糖酶(SST)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山顶、山腰、山脚处的裸地和不同优势植物根际下的变化特征。数据显示,裸地风化土URE和PHO活性自山顶至山脚逐渐上升,而植物根际则逐渐下降;SST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CAT活性无显著差异。

由图3可知,松河煤矿煤矸石山**裸地风化土脲酶活性**自山顶至山脚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而**植物根际风化土脲酶活性**自山顶至山脚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

由此可知,松河煤矿煤矸石山裸地风化土**磷酸酶活性**自山顶至山脚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而植物根际风化土磷酸酶活性自山顶至山脚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松河煤矿煤矸石山**蔗糖酶活性**自山顶至山脚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

由此可知,松河煤矿煤矸石山风化土**过氧化氢酶活性**自山顶至山脚**无显著性差异**。

2.4 风化土酶活性与碳氮磷化学计量的关系


表2:风化土酶活性与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数据显示了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和蔗糖酶(SST)与土壤理化性质(SOC、TN、AN、TP、OP、pH)及化学计量比(C/N、C/P、N/P)之间的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水平。

由表2可知,相关性分析表明,**URE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CAT与C/N、C/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TP、OP呈极显著负相关;**SST与AN、TP呈极显著正相关**。

2.5 风化土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


表3:风化土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结果,展示了前两个轴对酶活性变化的解释量及累计解释量。

由表3可知,酶活性在第Ⅰ、Ⅱ轴的累计解释酶活性变化达**75.56%**,对酶活性与理化因子关系的累计解释量达99.96%,因此,前两轴可以较好反映两者关系。


图4:风化土酶活性与环境因子的冗余分析(RDA)图,展示了脲酶(URE)、过氧化氢酶(CAT)、蔗糖酶(SST)和磷酸酶(PHO)活性与SOC、TN、TP、C/P等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方向和强度。

由图4可知,**URE与SOC、TP、OP、TN、AN、C/N、C/P呈正相关**;**CAT与C/N、C/P呈正相关**;**SST与SOC、TN、AN、TP、OP呈正相关**。


由表4可知,重要性排序依次为**C/P>TP>SOC**>N/P>OP>TN>C/N>pH>AN,说明**C/P、TP、SOC是影响酶活性的主要驱动因素**。

3讨论

3.1 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

煤矸石山露天堆放,受长期雨水淋溶影响,其山顶、山腰、山脚土壤温度、水分、养分等资源分布不尽相同,使煤矸石山山顶、山腰、山脚呈现出**不同的小生境**。本研究中风化土**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自山顶至山脚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是由于山脚温度较高,加快了风化土有机碳的分解速率,而山顶温度较低,使得有机碳分解缓慢而产生积累。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显示,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本研究中风化土**全磷和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含量自山顶至山脚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山腰处出现累积现象**,可能是由于山腰处微生物量较大,代谢活动旺盛,促进有机物质的降解和矿化作用。因此,本研究区山腰处更有利于植被生长

**碳、氮和磷生态化学计量比**是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一个重要特征。化学计量比能对营养限制和碳氮磷饱和度做出诊断和有效预测[19],**C/N越小**,有机物分解速度越快;**C/P越高**,磷的有效性越低;**N/P**可确定养分限制的阈值[4,20]。本研究中,研究区土壤C/N、C/P和N/P范围分别为15.79~41.96、3.03~9.05和0.09~0.31。相比之下,本研究区的C/N偏高,而**C/P和N/P偏低**,由此可知,煤矸石山风化土有机质的分解较慢、积累较好,**磷的有效性较差**,**氮元素含量较少**。

3.2 风化土酶活性特征

**土壤酶**主要来自植物根系分泌物和动植物残体以及土壤微生物[24],其为土壤中生物的代谢和分解提供动力,与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25-27]。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土壤中酶底物的主要来源[28]。

土壤**脲酶**活性大小能直观表现土壤生化反应的方向和力度,其活性增强则能有效促使土壤中有机氮转变为有效的无机氮[30-32]。土壤**过氧化氢酶**反映土壤的生物活性与氧化程度[33]。土壤**蔗糖酶**活性大小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及土壤微生物活性酶促反应产物[34]。土壤**磷酸酶**催化有机磷矿化成无机磷,是评价土壤磷素的一个关键指标[35]。

本研究发现,煤矸石山山顶、山腰至山脚,裸地风化土**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呈逐渐升高趋势**,而植物根际风化土呈**逐渐下降趋势**。在酸性的裸地风化土中,影响脲酶活性的主导因素是**pH值**,而在碱性的植物根际风化土中,**全氮含量**取代pH值成为影响风化土脲酶的主导因素。风化土蔗糖酶在山腰处活性最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此进一步说明,**煤矸石山山腰处微生物量较大,代谢活动较为旺盛**。总而言之,煤矸石山山顶、山腰至山脚土风化土**水解酶类活性差异显著**,而过氧化氢酶类活性差异不显著。

4结论

研究区煤矸石山自山顶至山脚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全磷和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C/N、N/P远小于全国平均水平,C/N略大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研究区煤矸石山土壤有机质分解较慢、积累较好,但**土壤磷的有效性较差,土壤氮元素含量较少**。研究区煤矸石山自山顶至山脚裸地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而植物根际土壤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蔗糖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土壤**C/P、全磷、有机碳**是影响酶活性变化的主要因子。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