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景观发展趋势研究 - PenJing8

数字景观发展趋势研究

   2025-11-11 董鹏0
核心提示:研究数字景观发展趋势:以伊通河项目为例,解析VR、大数据和传感器在环境监控与水体治理中的应用。分析传统景观设计缺陷,阐述数字景观对风景园林学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技术路线。

作者: 董鹏, 汤海斌, 王术晶

(1 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长春 130114; 2 长春市第一○八学校,吉林长春 130114)

摘要: 数字化景观是一种利用数字显示技术、3D技术以及传统园艺、雕塑、水景、照明等手法来创造超越传统景观的新型景观形式, 其目的是形成一个可控制的景观空间, 以满足人们对于景观空间的需求。数字化景观的实现需要使用各种数字技术,如遥感点云技术、传感器控制机器等。数字化景观也结合了自动化的概念, 其出现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也推动了景观设计的创新。

关键词: 数字景观; 自动化; 发展趋势

DOI: 10.14051/j.cnki.xdyy.2025.02.011

近年来, 伊通河数字化景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数字化景观设计不仅提升了河流的视觉效果, 而且能帮助当地政府和环保机构更好地监控和管理河流。伊通河, 满语的意思是“波涛汹涌的大河”, 古称“益褪水、一秃河、易屯河”, 清代称伊敦河, 均为古女真语音译。它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 也是长春的母亲河, 发源于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哈达岭山脉青顶山北麓, 流经磐石、伊通、长春、农安和德惠5个县市, 最后在新立城水库上游纳入伊丹河、下游纳入新开河, 至农安县靠山屯东注入饮马河归入松花江。河流全长 343.5km, 流域面积 7515t{km}^2$ 。

1 伊通河数字化景观项目

  • 1.1 景观环境数字化监控系统

    利用现代技术, 如无人机、卫星遥感等, 建立了全方位的数字化监控系统, 可以实时监控河流的水质、流量、水位等关键指标, 帮助环保部门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 1.2 虚拟现实技术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 人们可以在不亲临现场的情况下, 体验到伊通河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生态。这种体验不仅增强了人们对河流的认知, 也为河流的旅游开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 1.3 交互式信息平台

    通过建立伊通河数字化景观的交互式信息平台, 公众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访问该平台, 了解河流的最新动态、参与互动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 1.4 数字化治理景观水体

    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 对河流的水体进行数字化治理。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水体, 可以精确掌握水质状况, 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提升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 伊通河的数字化景观建设不仅提升了河流的观赏价值, 还为河流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 伊通河的数字化景观建设将会更加完善和丰富, 成为城市标志性的景观。

2 伊通河数字化景观的受益者

  • 2.1 受益群体

    伊通河数字化景观的**最大受益者**涉及很多方面, 如退休的老年人、热爱运动的中青年、儿童, 旅居人群等。

  • 2.2 受益者的多元化

    伊通河数字化景观建设的受益者是多元化的, 包括当地居民、环保机构、政府管理部门、游客和旅行者以及科研机构和学者等。这些受益者在享受数字化景观建设带来的好处的同时, 也共同促进了伊通河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 当地居民:数字化景观的改善让伊通河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一个更好的休闲和娱乐场所。
    • 游客和旅行者:通过虚拟现实体验和交互式信息平台,游客和旅行者可以在不亲临现场的情况下,体验伊通河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生态,增强旅游吸引力和旅游体验。
    • 环保机构:数字化监控系统的建立,使得环保机构能够更及时、准确地掌握河流的生态环境状况,有效保护伊通河的生态环境。
    • 政府管理部门:数字化景观建设有助于政府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
    • 科研机构和学者:数字化景观建设为科研机构和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数据和案例,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研究河流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变化趋势。
一幅图表,列出了原始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存在的多个问题,包括忽视生态平衡、缺乏人文关怀、设计理念陈旧、功能单一、缺乏地方特色、忽视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成本高昂等。
原始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示意图。

3 原始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 3.1 忽视生态平衡

    在过去的景观规划设计中, 很多项目忽视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难以精确统计城市绿地、公园绿地、名木古树、奇花异草等绿量信息, 过度的工程建设、不恰当的植被种植、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等行为, 破坏了自然环境的和谐,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态系统的退化。

  • 3.2 缺乏人文关怀

    许多景观规划设计过于追求美学效果和功能性, 忽视了人文因素。既没有充分考虑到当地居民的需求和习惯, 也没有体现出地方文化和历史特色, 导致景观与社区脱节。

  • 3.3 设计理念陈旧功能单一

    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往往以“美化环境”为主要目标, 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这种陈旧的设计理念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也无法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许多景观规划设计过于注重形式和功能分区, 导致景观**功能性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传统景观设计既无法适应社会变化和多样化的需求, 又无法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 不能及时规划、评估、查询、更新、传输、管理、维护数据, 难以实现宏观掌控。

  • 3.4 传统景观设计缺乏地方特色, 忽视可持续发展

    许多景观规划设计缺乏**地方特色**, 不能与当地文化和环境融合。这种设计无法体现地方的独特性和魅力, 也无法满足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归属感。在过去的景观规划设计中, 很多项目不仅没有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不能合理利用资源, 而且没有考虑到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 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 3.5 维护成本高昂难以适应变化

    一些景观规划设计过于复杂和豪华, 导致**维护成本高昂**, 增加了经济负担, 也不利于长期的可持续维护和管理。大多数据靠人工排查, 监督项目不科学, 难以实现数据共享。

    许多景观规划设计缺乏弹性和灵活性, 难以适应社会和环境变化。没有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可能性来应对未来的需求和挑战, 导致景观的功能和美感逐渐丧失。原有的景观规划设计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需要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加以改进和创新。未来的景观规划设计应更加注重生态平衡、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和地方特色等, 以创造出和谐、美丽和可持续的景观环境。

4 数字化景观研究的意义

  • 4.1 推动风景园林学科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数字景观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使风景园林步入了数字化的世界。这种数字化的技术转变, 使得景观规划设计更加**科学、精准和高效**, 从而推动了风景园林学科的现代化和科学化进程。

  • 4.2 提升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数字景观技术能够实现对景观环境信息的采集、评价、辅助规划设计、模拟再现直至施工、管控**全过程**。这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和调控, 能够高质量地服务人们的生活, 并创造出超越传统、超乎感性的新型景观, 不仅提升了景观规划设计质量, 而且极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 4.3 促进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

    数字景观研究与实践涉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3S技术、物联传感、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多个学科领域**。这种跨学科的融合研究有助于形成新的学术观点和方法论, 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4.4 助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数字景观研究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精准的管理调控, 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有助于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也为生态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4.5 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数字景观研究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 通过创造新型景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 4.6 推动风景园林学科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发展

    **数字化景观研究的意义在于**:

    • 精确统计景观环境的绿量信息。
    • 及时规划并管理维护数据,实现宏观掌控的目的。
    • 实现大数据共享。
    • 方便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修改,降低试错成本。

    总之, 数字化景观研究能提升景观规划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促进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 助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 以及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5 数字景观研究内容

  • 5.1 新颖的创意表达

    重时尚, 讲品味, 间接性地提升民众的审美水平及艺术审美能力, 达到环境育人、环境陶冶人的目的。将重点转移到文化遗产、历史和人类体验以及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上。

    降低景观建筑的试验和误差成本, 持续促进吉林地区的经济发展。呼吁公众参与数字景观建设和维护管理、数字景观设计解放了人类的精神, 帮助人们摆脱疲惫的工作和生活, 可充分发挥其潜力。

  • 5.2 充分发挥数字科技手段

    模拟仿真技术及大数据的采集与应用, 借助**数字科技**的力量促进景观学科的快速发展, 从景观环境规划设计艺术的规律出发, 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景观变化, 实现 **VR虚拟仿真的真实体验**,**降低景观实际工程中的试错成本**。通过数字技术和计算机等技术探索并拓展出材料、结构的更多可能。

  • 5.3 景观环境中设立真正的数字互动人体感应装置

    • 5.3.1 该装置强调其互动的功能。

      这种**互动功能**可拉近景观艺术场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 随着新潮的景观艺术装置越来越多, 人们已经不在只关注景观作品的视觉效果和内在情怀, 许多景观场景艺术装置强调其**互动的功能**,以拉近景观艺术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 5.3.2 应客观看待和使用数字景观技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数字化开始越来越多, 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数字时代需要人们在规划设计中对新生事物既要有**包容的态度**, 也不能一味的**唯技术**。

    • 5.3.3 根据伊通河景观具体情况进行规划设计。

      数字景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应科学合理地分析与实施, 对伊通河沿岸景观的硬质景观和绿化量的设计进行统一规划, 精心设计, 对于城市形象的构建、文化传播等方面将起到显著作用, 让世界各国人们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和认知。

  • 5.4 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环境行为特征提取方法

    • 5.4.1 探究人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

      建立**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设计策略**。借助于民众环境行为特征的理论与研究方法, 以实地调研为手段, 探究现代城市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中人们的行为特征和心理需求, 揭示出现代城市生活空间中的**人性化缺失现象**。

    • 5.4.2 从设计的角度建立人性化设计理念和策略。

      将其作为设计的先决条件之一, 改变以往从经济效益出发的设计方式, 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可持续的、高效的生活环境的方法。

  • 5.5 数字科技虽然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

    数字景观互动装置、人体感应景观装置等还属于新兴领域, 有关研究表明, 景观从生态3.0时代跨入**数字景观生态园林的4.0时代**,数字化景观环境规划设计**5G时代**的到来。

6 实现数字景观的技术路线

  • 6.1 邀请专业的规划师及理论专家成员

    邀请规划师、**数字科技专家**、智能控制理论专家等成员, 对伊通河沿岸景观带设计理念进行综合考虑, 规划设计后进行**数字化仿真模拟现实景观环境技术**。把景观环境场景音效等信息转换为计算机代码, 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关联展示出仿真影像。让更多的人们了解东北地域景观文化, 打开民族及世界的窗口, 吸引更多的景观爱好者、旅游达人以及观光者。

  • 6.2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数字景观的应用研究是一种**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可让景观设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艺术感染力, 它是基于Auto CAD 3dmax、Sketch Up lumion(绘制地型地貌, 建模, 游历动画渲染输出)进行实景的数字化模拟; 数字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景观规划设计与研究的**精准性和工作绩效**。

  • 6.3 人体传感器设备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

    **人体传感器设备**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将影响这一趋势, 而创新和独特的景观创作已成为时代的焦点。数字化被整合到生活的不同领域, 并使用参数化和可视化编程软件围绕高度、坡度、坡向、流域和可见光域建立**参数化分析模型**。这些模型控制了道路组织、植物规划、景观视线创建、智能水功能管道布局的设计内容, 并结合设计师的美学理念和经验, 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设计。

  • 6.4 建设新时代生态文明是我国建设数字城市的重要目标

    当前, 城市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资源破坏日益严重, 应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生态文明**, 以发挥专业产业的力量。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 景观设计师必须与时俱进, 创新创造可行的生态和数字栖息地。

  • 6.5 通过长期观察和实验以获得近乎完美的景观

    • 6.5.1 利用开发数字景观的逻辑设计和支持。

      用于分析和学习数字景观和数字设计, 需优先使用**数字技术和跨学科专业人员的参与**, 以帮助设计师优化设计计划, 使景观更加科学和生态。由于我国景观信息技术发展相对缓慢, 数字化学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平台薄弱, 景观产业门槛下降, 数字化的迅速发展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挑战。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景观和工作要素, 传统的景观设计方法主要基于设计师的知识、经验和审美能力。

    • 6.5.2 设计周期变长而施工周期变短。

      本研究探讨设计过程、设计方法, 解决基于景观规划设计中当前问题的设计方法和压力设计方法, 以及数字景观发展的趋势。由于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景观类型变得复杂多样, 目前数字景观平台的知识水平和实践经验尚显不足, 软件技术支持不足, 并且当前的项目周期通常会缩短, 使得设计师很难完成园林景观从设计到完工的过程。本研究从**数字景观的角度**进行思考, 运用基于数字设计的逻辑。

    • 6.5.3 数字景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快速发展和高质量、科学化、现代化城市规划的要求。现代城市建设迫切需要活力和创新, 与时俱进, 将科学技术融入科学研究, 构建**健康的数字景观设计方法**, 提高景观的信息化、数字化、精致化、科学化和人性化水平, 成为景观设计师当前思想的焦点。数字景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产物, 是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手段。

参与数字景观研究的专业人员的就业情况表明, 对**数字技能的职业需求持续增长**, 并要求专业人员更熟练。因此, 大学需要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 增加新学科和专业的数量, 建立经济数字研究平台和实验室, 以培养更多具有**数字资质的人才**。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