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主体评价机制下文化自信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探究
王晋芳1,吕志宏2(1山西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山西太谷030801;2晋中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山西太谷030800)
摘要:新时代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从基础理论知识讲授逐渐向文化传承、文化认同转变,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新形势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改革,以文化自信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及行业从业者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与研讨座谈结合的方式,就课堂教学、文化自信融入、人才培养等效果广泛征求意见并整合梳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4个层面入手,提出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教学活动的相关策略和课程改革路径,以期为文化自信培养及其他思政教育元素融入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提出建议。
中国园林独特的造园理念与造园手法承载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景园林教育同样担负着培养人居生态环境营建者[1]和文化传承者的任务。在当今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学科发展机遇与危机并存,主动把握时代变局才能谋求风景园林学的新发展[2],这对风景园林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目前的专业教育中,坚定文化自信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因此,在风景园林专业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理念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基于此建立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对文化自信融入效果进行反馈,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对学科专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1文化自信融入专业课程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在国家战略与时代需求革新的背景下[6],专业学习与思想政治建设同向而行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一批学者与一线教师踊跃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之中,在意义探寻[7]、基本范式[8]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刘森等[9]认为应当在教学内容上把握好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比例,二者协同进行教学,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引导,创新教学模式,开拓新路径以及多学科融合教学的探索。李瑞冬等[10]提出从风景园林专业思政课程链建设的目的、育人目标与价值导向出发,探索思政课程链的课程组成、育人逻辑、思政内涵、思政领域、思政要素、教学方法与评价等内容,建构了风景园林专业素质与人格培养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高彬等[11]围绕课程目标,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与途径,尝试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
现有研究为文化自信融入风景园林专业教学奠定了基础,但仍存在一些不足:①研究视角比较局限,内容不够全面。大多针对各自学校特点,从具体课程思政途径来谈,没有从整体层面进行综合研究,对理论根源还需要深层次挖掘。②研究过程中存在对两者结合的思想认识、方式及科学性等方面的不足,仍有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③研究模式单一,大多基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及教学手段进行思政融入,忽视教师、学生等不同人群的反馈意见,没有形成有效的课程效果评价机制。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研究制定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12]。《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年)》明确提出,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其重点任务的解决需从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5个评价主体入手,并鼓励构建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主体评价[13]。通过采用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方式,将不同主体反馈意见综合分析,弱化原有单一评价机制下简单片面的问题。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当前教学评价的显性趋势[14],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机制是对文化自信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课程的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反馈必要条件。
利用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可以反映不同评价主体对课程教学的需求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课程教学的适用性。同时,开展多元主体评价能有效地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创新与改革,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励教师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多元主体评价也能够充分反馈不同主体、不同角度的评价内容,体现课程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与系统性。
基于以上问题,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研究对象,构建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对文化自信融入课程现状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整理分析评价意见,提出文化自信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活动的相关教学策略和路径。
2评价反馈机制
2.1课程基本情况
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园林规划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规划设计中的理论知识,熟悉各类绿地的规划设计规范、方法及技术[15],并训练学生掌握风景园林设计实践中最基本的场地调研、案例研究、形态设计等专业技能[16]。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分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1”(以下简称“设计1”)、“风景园林规划设计2”(以下简称“设计2”)、“风景园林规划设计3”(以下简称“设计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4”(以下简称“设计4”)4个阶段,共计176学时,11学分。“设计1”以理论讲授为主,以小规模园林为对象,引导学生熟悉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基本程序。“设计2”重点强化空间尺度及空间构成手法,以中小规模园林项目规划为主。“设计3”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以较大区域规划设计为主。“设计4”培养学生的快速设计能力,使学生具备中小尺度城市绿地的快速构思能力和快速表现能力。近年来,教学团队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风景园林专业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为对象申报多项教改项目,提高了教学质量,保证了教学效果。
2.2评价主体确定
评价主体以在校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及行业从业者三类人员构成。其中在校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对象,也是课程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与管理者,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思政效果有直接作用;用人单位及行业从业者则可对学生专业能力进行专业评价。通过以上三类主体评价,为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效果提供基础数据。
2.3评价机制构建


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以文化自信培养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及行业从业者参与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图1)。
2.4评价方法
2.4.1问卷调查。问卷结构组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所学专业、职业、学历、从业时间等。第二部分针对接触过风景园林规划课程教学的人群,调查风景园林规划课程中文化自信融入的现状及不足之处。第三部分面向全体参与调查人员,调查文化自信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的意愿、需求和建设意见。
2.4.2研讨座谈。研讨座谈工作分为3个层次:
①对用人单位及行业从业者访谈,就文化自信教育对毕业生就业后专业能力、个人素养方面的影响搜集反馈意见;
②对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访谈,就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内容以及文化自信融入的组织与实施效果征询意见与建议;
③与学生座谈,了解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学生的感受。基于以上三类主体意见,明确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3结果与分析
3.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对在校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及行业从业者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32份,以学生为主,约占74.1%,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占比15.1%,用人单位及行业从业者占10.8%。所学专业以风景园林专业为主,占81.9%,环境艺术、城乡规划、建筑学等相关专业约占14.2%。


3.1.1课程目标定位。对课程融入文化自信情况调查可以发现,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通过课程教学能够树立文化自信的人数约占92.2%(表1),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希望教学过程中加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人数约占91.4%(表2)。同时在对现有课程教学中不足的调查中,“文化自信融入被动、方式生硬”选择人数最多(图2)。以上结果表明在现有教学中,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必要,课程思政目标定位和融入方式能够影响学生对课程理论内容学习和文化自信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3.1.2教学资源与方法建议。问卷中以多选的形式征求对现有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意见,根据对教学资源调查结果(图3),受访者更倾向于“中国传统案例”和“地域特色文化案例”,在课程教学中针对传统的园林案例和地域特色文化案例进行筛选,找到与课程内容知识点契合并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素材,形成“点对点”的课程思政知识体系。
根据对教学方法调查结果(图4),被调查者对于“情境式教学、实地走”“案例式教学”比较重视。在今后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设置中应着重关注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元化,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改善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3.1.3教学效果。问卷同样以多选题的方式调查了课程教学效果,受访者认为融入文化自信可以对“提升思想素养,培育责任担当”“掌握专业知识”以及“提高学习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图5)。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并重视学生作业、教学反思过程以及学生的获得感与体验感。
3.2研讨座谈会结果分析


对座谈会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图6),“价值引领”“地域特色文化”“挖掘思政元素”“前沿热点”“案例库建设”等内容是在校学生、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及行业从业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此外,“教学反”““创新深”“竞争力”等词频在座谈会中出现频率较高。同时,因研讨座谈会评价自由度相对较大,所以提出的意见也相对丰富,可以对文化自信融入教学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的全面性提供一定保障。“案例评述”“调研汇报”“小组互评”“专业能力”等词频在座谈中出现频率非常高,说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学习中需求较大、体验感较好。“职业使命”“合作”“文化传承”“家国情怀”等词的高频出现则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体现。
4改革路径
将评价结果整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4个层面入手,探讨提出文化自信融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活动的改革路径。
4.1强化价值引领,优化课程教学目标
从评价结果可知,课程思政目标定位和融入方式可能影响学生对课程理论内容学习和文化自信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在后续教学设计中应关注课程特色外,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程顶层设计上注重知识、能力、素养互融,保证学习效果。
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17]。“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须在优秀园林案例中引导学生认识与传承中国园林中的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增强作为园林设计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感。将课程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3个层面进行优化(表3),使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培养融为一体。通过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加强学生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引领,培养具备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文化自信、专业自信的专业人才,引导学生做好传统园林文化的传承者和未来城市发展建设的接班人。
4.2研究课程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从教学内容的评价结果可知,风景园林专业在不断发展演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丰富,具体可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等方面重点挖掘,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研究中国传统园林案例、地域特色文化案例、造园大师榜样案例、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科前沿动态等相关材料中具有正向育人作用并与课程知识点契合的内容,重新梳理课程结构,将教学知识点分解细化,使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相对应。中国传统园林案例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园林发展成就,感悟古人造园的意境。现代园林案例能够让学生了解园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可通过规划设计中体现出的时代性和技术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国家公园建设、公园城市等新时代发展战略为学科发展指引了方向,数字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融入为园林规划设计提供新的研究方法。教学内容结合学科的发展趋势,可以帮助学生将职业规划与专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更好地在实践中指导规划设计。
4.3师生同步提高,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评价结果表明,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需将教与学的深度同步提升。教师在课前对文化自信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课中讲授传达设计立意、文化特征与地域特色,并对设计过程和成果实时评价反馈,课后及时总结,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实地参观、勘查调研、立意构思、规划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解读和挖掘文化信息,评述设计方案的文化内涵,课后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基本理论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更好建立起个人与社会、传统文化与未来职业发展的连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认同。教师从课后反思、学生作业以及学生学习效果中了解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文化自信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
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促进自我提升。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发布规划任务书,配合任务书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状态。为了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和园林作品,让学生走出课堂,实地感受和体验园林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园林文化类纪录片、案例视频、课堂讨论活动以及实践环节,拓展课程内容,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将文化自信教育自然融入课程中。
4.4提升教学效果,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多元主体评价结果表明,文化自信的融入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思政教育水平。在教学评价方面,应构建兼顾技能与文化自信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对于文化自信内容的学习情况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表达、对规划项目的立意构思、文化特色等方面的分析能力与理解能力等进行考查。以过程性评价、结果评价、动态评价等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将学生对文化自信内容的感悟、理解与认识以及文化自信元素融入课堂互动讨论和实际项目规划实践中,列入知识点考核,以主观评价与客观量化评价结合的方式,系统反映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和思政教育效果。同时,结合教学督导反馈意见和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安排,适应新要求。
5讨论
坚持知识和价值导向结合的培养模式是高校课程育人的核心[8],本研究通过构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多元主体评价模式,尝试探索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教学活动的策略及路径,以期为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同时,文化自信与专业课程结合的育人内容繁多,应进一步理清课程结构,梳理文化自信案例并建立专业案例库,构建有上升梯度的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