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ANO-IPA模型的西安城市遗址公园环境需求研究
张娜,刘明姣(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600)
摘要:通过KANO模型对城市遗址公园环境需求类型及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并为城市遗址公园的景观提升提供针对性意见。运用KANO-IPA模型分析法,筛选影响城市遗址公园景观环境的因子要素,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分析每项指标的质量类型,最终得出景观满意度的重要排序。经过KANO-IPA模型分析可知,城市遗址公园使用人群对城市遗址公园环境的需求层次,解决遗址保护和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依据指标类型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建设城市遗址公园,从而提升西安城市文化品质,更好地弘扬城市历史文化。
遗址是社会发展中人类活动的遗迹,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大型实物遗存,既包含了建筑群体,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利用与加工的场所[1]。这些遗址空间无论是作为有形的场地,还是记忆中蕴含的无形秩序,都对我国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2]。随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文件对遗址保护的展示以及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多数具有遗址保护、展示和文化、休憩等功能的公园绿地[3],越来越多的遗址遗迹出现在大众眼中,为城市更新与遗址保护提供了新的方式。
不同于现代城市绿地,遗址公园在满足公众生活需求空间与历史文化研究的同时,也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空间资源,在城市建设用地与遗址空间高度重合的当下,协调人、城市、遗址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4]。在现有研究中,以大遗址为基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多数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而对城市中小型遗址公园的关注较低。因此形成了“重展示,轻互动”的情况,这就造成大多数中小型城市遗址公园的定位不清晰、功能不明确、文化体验不深刻等现状。尽管城市遗址公园是基于省级或市级遗址的存在,但它同样是文化遗存的展现,也是公众科教的场所。而通过探析城市遗址公园的环境需求,对进一步推动城市文化环境的发展、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有重要作用。
据西安市文物局发布的《2021年西安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文件可知,现今西安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61处,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别是107处和60处。根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中西安市主城区的划分范围,将西安不同类型的城市遗址公园作为遗址公园环境需求研究案例,引入KANO-IPA模型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不同类型中城市遗址公园的总体环境需求,并提出优化策略,为城市遗址公园发展提供参照。
1研究区域与数据分析
1.1研究区域概述


西安市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历经西周、秦、汉、隋、唐等朝代更替,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朝代最多、影响力巨大的城市之一。经过延绵不断的历史演变,西安拥有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址。在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打磨之后,西安主城区的发展轨迹亦与古迹遗址高度重合,城市发展空间与不同时期遗址遗迹的叠压度达到37%[5]。自莲湖公园建设之后,西安市区陆续出现多处遗址公园,其规模、数量、规划与类型都各不相同,但都是依托遗址为主的综合型城市绿地,不论从时间跨度、空间跨度等方面看,都能充分体现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次研究选择了西安市主城区内4个不同类型的城市遗址公园,分别是莲湖公园、天坛遗址公园、兴庆宫公园、木塔寺公园(表1)。
1.2数据收集与分析


1.2.1确定需求指标。近几年随着社会对古遗址重视程度的提升,与其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因此对于遗址公园的建设发展也越来越重要。此类公园都是依托遗址来建设的城市绿地,它们所表现的环境景观在形式和途径上大体一致。根据国内外现有文献研究分析,同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专业教师和学生以及样本区域对游客和附近居民的实地访谈与问卷调研,结果显示,遗址公园一般围绕景观环境、文化宣传、实践活动等要素展开(图1)。将这些要素作为城市遗址公园环境需求指标,经过筛选、提取相关词汇,且合并、删减同类词汇或不相关信息,以此作为初始需求并构建需求量表(图2)。


1.2.2问卷设计。根据相关文献,初步设置了关于西安市主城区城市遗址公园环境需求的相关调研问卷,根据《公园设计规范》(GB51192-2016)以及《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等文件,并查阅遗址公园和城市公园等相关研究文献后,从环境感知、文化感知、服务感知、设施感知4个方面来分析公园内部构造,以此拟定出城市遗址公园环境需求的因子要素(表2)。
此次调研问卷内容共分3个部分:第1部分是样本基本信息的收集;第2部分为样本对西安主城区城市遗址公园各因子要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评价;第3部分是样本对西安同类型城市遗址公园的总体满意度评价。满意度和重要性均使用五级量表法,即选择“非常满意/非常重要”评为5分,选择“满意/重要”评为4分,选择“一般”评为3分,选择“不满意/不重要”评为2分,选择“很不满意/很不重要”评为1分。其中指标因子的重要性为KANO-IPA模型所需的显性因素;模型的隐性因素则参考相关研究,利用使用者对遗址公园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和对公园的“各因子的满意度评价”之间双变量的相关分析可得[6]。
调研日期涵盖了工作日和双休日,为保证基本数据的广泛性和研究的科学性,问卷发放时间主要集中在10:00-19:00。本次调研总共发放323份问卷,经过筛选,最后总共回收有效问卷236份,其中莲湖公园64份,兴庆宫公园72份,天坛遗址公园47份,木塔寺公园53份;无效问卷87份。

1.2.3问卷调研数据。在被问卷者中,男女比例基本保持平衡,其中男性占比43%,女性占比57%。年龄主要集中在24岁及以下和46岁及以上为主。受访者学历主要集中在本科及以上为主,多为游客和当地居民。到遗址公园的目的主要是休闲游玩(表3)。


1.2.4问卷信度效度分析。本研究采用城市遗址公园环境需求评价要素的重要性评价作为因子分析的数据来源。效度分析是指调查结果与调查内容一致性程度,效度较高说明问卷数据具有良好的相关性[7](表4)。在本次分析中,将数据导入到SPSS分析软件中,通过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问卷数据的效度,看是否适合作进一步的因子分析,假如不通过就需要考虑其他方法。
由表4可知,重要性问卷KMO=0.732>0.700,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p值≤0.001,因此,根据信度和效度数据检验数据是可靠有效的。
2研究基础理论
2.1KANO模型
Kano模型是日本学者狩野纪昭与其同事FumioTakahashi受赫兹伯格(Herzberg)双因理论的启发创造的,它是研究消费者需求的技术之一,并且以问卷调研的形式主观问题客观化,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模型。消费者满意度常被看作是相对的,当因子要素足够时,人们是满意态度,反之亦然。但现实中这些因子要素并非都是相同的,他们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性[8-9]。
KANO模型则是提供了一个二维质量模型,它指出“满意度”和“因子质量属性”并不是完全线性相关的[10]。该理论模型分析了用户满意度与不同质量之间的需求关系,识别属性绩效和使用者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或不对称关系,并将质量属性划分成5大类,即基本型要素、期望型要素、魅力型要素、无差异要素、反向型要素。后续将该模型简化为3个主要质量要素,即基本型、期望型、魅力型。识别不同要素可以了解使用者满意和不满意的决定要素,从而有效改进不同的因子要素。
2.2IPA模型
IPA(lmportance-PerformanceAnalysis)是Martilla和James提出的,它主要是评价消费者判断服务满意要素的优先级工具。它构建了消费者感知和服务属性重要性的二维图形,由4个象限组成,能直观体现不同优先级的因子要素。IPA模型被广泛运用在各种领域中,其中酒店研究居多,在这个服务领域中,多数学者将其与不同方法相结合,如SERVQUAL、AHP、QFD、KANO模型理论等[11-13]。
2.3KANO-IPA模型
有学者认为KANO模型仅仅解释了使用者对不同属性的重视程度,而忽视了其满意度,IPA模型刚好与之互补。这种两者混合的方法不仅对探索服务质量有价值,同时也能确定提高整体满意度的策略[14]。
虽然两者模型的有效性已经被广泛证实,但他们仍是以问卷形式调研,依旧存在较大的客观性。基于此,KurtMatzler等[14]将两者结合,提出KANO-IPA模型概念,现已成为城市管理和产品服务的广泛评价方式,且逐渐出现在城市规划等领域之中。KANO-IPA模型通过对因子要素的重要性属性和情感属性,以较低成本来创造最具有价值的改进策略为主[14]。
因此,KANO-IPA模型被分为4个象限:象限一中的因子要素具有高显性和高隐形重要性,象限二中则是高显性低隐形的魅力型要素,象限三中则是显性和隐形都最低的非重要性要素,象限四是显性高隐形低的基本型要素(图3)。此模型提供了使用者需求的预测和分析路径,为设计要素和改进策略提供了指导意义[15]。
3KANO-IPA模型的相关分析


通过调研数据可知,使用者对西安主城区内遗址公园的整体满意度总值为3.89,得分在“3~4分”之间,即数值位于“一般”和“满意”之间,因此将被调查者对城市遗址公园的总体满意度视为基本满意。将20个因子要素的显性重要性和隐形重要性数值导入SPSS里进行分析,结果生成模型如图4。
3.1基本型要素
由图4可知,“环境整洁性”“遗址完整性”“空间尺度适宜性”“资源维护度”“文化体验感”“设施完善性”6个因子要素属于基本型要素,此类要素的显性数值整体较高,隐性数值则普遍偏低;因此人们对此类要素的重视程度较高,但这些要素对城市遗址公园的整体满意度的影响较低。在实际调研过程中,人们对公园内环卫数量、遗址的保存是否完整、对设施的维护工作以及停车场不能满足流量需求等要素表现出很高的重视性,这些要素对人们来说是遗址公园的基本功能,如若不能保证基本功能,则会引起人们的不满。
3.2魅力型要素
由模型分析可知,“地域文化完整性”“文化科普性”“人员服务态度”“历史文化延续性”“铺装引导性”5因子要素属于魅力型要素。根据调研结果可知,这5个因子要素的显性重要性较高,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一般;但隐性重要性普遍较高,是加分项要素,对其进行优化,可有效提升人们对遗址公园的整体满意度。
在实际调研中,遗址公园内对相关文化的科普宣传较少,不同区域的铺装设计较弱,且对相关遗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内容也较少,因此人们对这些因素的满意度较低,后续优化应提升对其的服务水平,着重对此类因子要素的投入,持续优化,以提升城市遗址公园的整体满意度。
3.3绩效性要素
由模型分析可知,“植物观赏性”“物价合理性”“交通可达性”“标识系统完整性”“设施安全化和人性化”5个因子要素属于绩效型要素。此类要素的显性重要性和隐性重要性在所有因素中数值普遍偏高,说明人们对其关注度较高且需求性强,这些因子要素的改进与提升将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遗址公园的整体满意度。
在实际调研中,遗址公园的交通情况良好,植被景观层次和观赏效果较好,但公园内某些区域的标识系统存在缺陷,多数设施养护程度不足且位置隐蔽不易被发现,活动设施不能支撑人们的活动意愿等问题。城市遗址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如何推动其更好地和城市开放空间与生活空间相融合,以此增强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因此在后续城市遗址公园的发展中,应高度重视此类因子要素的优化提升,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3.4非绩效性要素
由模型分析可知,“植物数量和种类”“文化氛围”“遗址价值认同感”“活动类型丰富度”4个因子要素为非绩效性要素,此类因子要素的显性重要性和隐性重要性普遍偏低,因此人们对其关注度不高。在实际调研中,人们对公园相关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满意度一般,对遗址所表现出的价值认同感也较低,此类因子要素对城市遗址公园的整体满意度影响作用有限,因此对于这些功能只要维持现有水平即可,不必占用过多资源对其进行优化。


由表5可知,绩效性因素整体满意度保持在“3(一般)<绩效性因素满意度<4(满意)”之间。作为模型中最重要象限区域的因子要素,这5个要素整体满意度较低,需要对其进行改进设计。通过提升此类要素来提高城市遗址公园的整体满意度。而位于第二象限的魅力型要素满意度的整体评分在“2(不满意)~3(满意)”之间,没有达到基础满意度。因此后续城市遗址公园在保持基本型要素和提升绩效性要素的基础上,应多注意对魅力型要素中5类因子的关注程度,对其提升改造越多,城市遗址公园对人们的吸引力则越大。
4城市遗址公园景观提升策略


根据KANO-IPA模型得知,绩效性属于高显性和高隐性因素,人们对其关注程度很高,需要优先重视;人们对基本型要素关注较低,在后续城市遗址公园的建设发展中可作取舍,维持现有水平即可(表6)。
4.1环境感知提升
调研结果表明,对于公园内的环境,在整体环境保持的情况下,需要着重加强植被层次、环境观赏性、区域活动空间大小以及园内动线流畅和功能区位的建设。在满足活动空间的前提下,注重对遗址公园绿化景观的营造,增加植物搭配层次,扩大本土植物种植,协调四季更替中的景观变化。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下,立足遗址文脉,利用公园绿化将遗址公园的斑块串联,将自然空间体系与历史人文体系相结合,在提高环境质量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化辨识度。
4.2文化感知提升
调研结果表明,文化感知中的因子元素为基本型和魅力型,其中遗址公园内的文化氛围和遗址价值的认同感对人们的整体需求影响不大。遗址公园后续发展中需要在保证文化延续和传承的同时,加大对遗址修复展示和相关遗址知识的科普与宣传力度。
历史城市的价值在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文化脉络,西安经过不同朝代的沉淀,形成独具一格的历史艺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对这些历史艺术的保护与展现则是西安城市深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对地域文化有潜在的追求,因此城市遗址公园需系统整体、全面可达地展示文化脉络,挖掘深层含义,必要时可联动西安市整体城市空间,串联文化节点,形成城市网络,深层解读遗址中的文化含义,凸显城市整体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格局。
4.3服务感知提升
经过模型分析可知,西安城市遗址公园内相关文化体验活动和基础设施的维护程度是满足公园所需的必备条件,在此基础上要注重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包括不限于咨询问路、相关知识讲解和交谈中语气态度等。结合城市遗址公园周边住宅区、商业区等流动量大的特点,其票价、园内纪念物、餐饮等售价也要经过多次调研,合理定价。
为加强人们对西安市城市遗址公园的深层认知,可以结合“大唐文化”导入相关的商业服务,如服饰妆发打造、舞台展示、主题活动区等来提升遗址公园的魅力属性,完善城市遗址公园服务感知印象。
4.4设施感知提升
经过模型分析可知,西安城市遗址公园内基本设施满意度较高,公共设施的数量达标,整体标识系统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但遗址公园内的区域铺装满意度较低,作为隐性属性仍需提高。经多次调研发现,西安城市遗址公园内使用者为不同年龄阶段,因此对园内的功能需求也不同,必要的铺装设计可引导人们更好到达所需的活动区域,提升西安城市遗址公园的景观品质。
5结语
城市遗址公园的开发和利用既离不开对遗址保护研究的持续性,又要面对城市空间不同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群活动等因素。加强对地域文化的打造,将遗址保护、文化发展与城市格局相结合,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将历史价值与城市记忆深刻印在当代人们的脑海里,形成独有的记忆传承脉络,这才是城市遗址公园建造的意义所在。
而本研究将KANO-IPA模型运用到城市遗址公园满意度提升领域,根据模型结果,构建了城市遗址公园满意度模型评价框架,遵循使用者需求、因地制宜和精准施策原则,对基本型、绩效型、魅力型要素进行优先改进,从而对城市遗址公园环境需求提出轻重缓急的提升策略,其中包含5个绩效型要素评价指标、5个魅力型要素评价指标、6个基本型要素评价指标、4个非绩效性要素评价指标。在更新城市遗址公园环境需求评价方式的同时,也为城市遗址公园的发展提供新路径,突出人们的行为需求对城市空间序列的影响,从而推进城市深层次的文化发展与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