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KANO模型的传统村落水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以合肥市洪家疃为例
杨浩璇,冯艳*(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为推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优化与特色水文景观可持续发展,以洪家疃内水体景观图片为材料,采用KANO模型下人群分类问卷访谈调查法,调查传统村落居民、游客、从事景观相关专业3类群体,对传统村落内不同体量、视角水体景观满意度层次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洪家疃内缺少必备与魅力属性类水体景观,大体量水体、视野开阔的水体景观多人群数据为期望属性,水质、水岸环境、景观遮挡应成为优化重点。
1研究背景与意义
传统村落保留有农耕文化以来古人规划智慧,传统村落具有地域性特色,是传统文化之载体。江淮之间,巢湖之滨,此区域传统村落因水而生,伴水而居,水体景观成为一方特色。但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传统农耕生产走向没落,江淮区域农村人口流失严重,传统村落因无人维护而面临环境破坏与污染问题,同时,村落景观过度商业化、同质化的问题日益凸显。另外,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更新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指导,景观发展持续性不足。因此,针对性地调查传统村落景观,对于提升村落景观保护与更新水平至关重要。
本研究采用KANO模型调查法,通过采取洪家疃水体景观发展现状材料,调查不同人群偏好,以挖掘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完善水体设计的策略,旨在为优化传统村落水体景观提供科学的指导,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保护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2材料与方法
2.1研究区域与材料取样
洪家疃又称洪疃村、清水塘洪,位于巢湖北岸、西黄山南麓,属山地农耕型传统村落,村域面积2.85km2,村庄面积9hm2,全村共216户。洪疃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保留有集聚特色的“九龙攒珠”建筑格局,物质文化遗产丰富。2013年,洪家疃古村落被评为“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是合肥首个被收录的传统村落,2016年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村内存在较大面积的水体区域,位于聚落核心位置,承担疏水功能。水域四周分布着公共与居民建筑,因9条巷道雨水汇聚于此,犹如9条龙一样,被誉为“九龙攒珠”。在本次调研中,1号、2号标点为核心水体,44号标点为街巷中正在疏水的街道沟渠景观,3号标点为聚落周边水塘,虽不位于核心区域,公共性略显不足,但因有利于周边居民生活,也将其作为村落整体水系的组成部分(见图1)。
2.2KANO模型问卷设计


主要通过将采集景观图片材料植入KANO模型形式问卷。有学者研究指出,利用景观真实照片进行研究具有可用性,例如,Norouzian-Maleki等[3]以照片作为媒介评估了社区宜居性;Arriaza等[4]以照片作为媒介评估了乡村景观视觉质量。本次调查问卷设定正、反2项设计问题,每项问题均设置5个答题选项(见表1),分别为“很喜欢、喜欢、一般、勉强接受、不能接受”。通过提取4类景观材料元素,进而分析3类人群对景观图片材料的满意程度与重要程度。
2.2.1调研人群选取。调查的3类人群分别为传统村落内居民群体、传统村落游客群体及从事景观相关专业人士群体。
(1)传统村落居民群体:为传统村落主体,村内景观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对其进行深度调研,获得景观偏好,可助力改善村域人居环境。
(2)游客群体:通过调研该人群主体的景观偏好,可对传统村落内水体景观设计元素的吸引力进行分析归纳,以及针对旅游业发展趋势进行合理改善,以增强景观吸引力,有利于传统村落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3)从事景观相关专业人士群体:此类人群对景观以及文化有着敏锐的嗅觉,可对以上2个群体所处不同利益视角进行综合评判,对促进景观保护与发展发展有着重要参考作用。
2.2.2问卷调查。于2024年6月1日-20日开展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82份,回收有效答卷60份,3类人群回收数量分别为20份、20份、20份。
2.3研究方法
首先,对传统村落水体景观进行拍摄,获取真实图片后,利用照片材料设计KANO模型问卷,调查不同人群景观反映数据。其次,利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统计3类人群KANO模型数据,构建不同人群视角下景观数据层次。最后,根据综合分析,对水体景观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获得传统村落内水体景观优化提升策略。
20世纪90年代,KANO模型由日本东京理工大学教授NoriakiKano提出,其以用户角度出发,帮助企业识别与满足用户需求。KANO模型因具有优异的分层与区分优先级特殊功能,目前被广泛运用于设计实践中,将人群需求与设计目标进行融合,使得设计结果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王新等[1]基于KANO模型,对户外儿童活动中心进行合理更新;张珂璐等[2]运用KANO模型,对村落文化礼堂进行空间设计。
本研究利用KANO模型研究传统村落内水体景观,首先选取区域内有价值的景观,后将材料置入模型问卷,采用人群调查获取景观数据后进行特性分层,以提出改善措施,针对性地提升村落环境质量,为营造传统村落景观以及建设特色村落人居环境提供参考。
3结果与分析
3.1问卷分析
3.1.1问卷信效度检验。收集数据导入软件,得出问卷数据整体的标准化Cronbachα系数为0.749,说明问卷信度较高。问卷KMO值为0.743,说明研究数据适合提取信息(效度较好)。因此,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
3.1.2人口统计学分析。男性受访者共计28人,占46.6%;女性受访者共计32人,占53.3%,其中,18~65岁的受访者占86.0%。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身份、居住地等方面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P值均大于0.05,差异性不显著,表示在感知数据中,总人群对于问卷的信效度不造成影响,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
3.2KANO模型下景观数据分层
共有6层,分别为魅力属性(A)、期望属性(O)、必备属性(M)、无差异属性(I)、反向属性(R)、可疑属性(Q)。当景观为魅力属性(A)时,表示该群体对景观满意,具有此类景观时,该群体满意度上升,而缺少此类景观时,该群体满意度下降不明显,应进行相关保护优化。当景观为期望属性时(O),表示满意度上升,反之则下降,应对此类景观进行重点保护。当景观为必备属性时(M),表示没有此类属性景观,满意度下降。当景观为无差异属性时(I),景观对满意度无明显影响。但当反向属性(R)景观出现时,群体满意度下降,必须及时进行改进。当景观为可疑属性时(Q),表示问卷不合理或该数据无效。
引用KANO模型中二维Better-Worse系数,评判景观在整体评价中的满意度情况,该指数可直观展示所有需要分析的景观及其属性情况。计算公式:
Better/SI(满意系数)=(A+O)/(A+O+M+I)(1)Worse/DSI(不满意系数)=-1×(O+M)/(A+O+M+I)(2)式(1)中,Better指标介于0~1之间,值越大,说明敏感性越强、优先级越高。式(2)中,Worse指标介于-1~0之间,值越小,说明敏感性越强、优先级越高[5]。

由表2、表3、表4可知,
(1)在各类人群中,未出现差异属性,Better系数在村落居民人群中指数最高,为47.06%。居民表述为对材料中景观装置感到较为满意,而全部调查人群多表述为景观装置遮挡视线,不利于观看水体景观,观感较差,满意系数评分较低。


(2)在各类人群中,均表现出期望属性,人群对此类景观图片表示较为满意,受访者均表示喜爱无遮挡、视野较好的景观。这与前人研究“人们更喜欢的景观是开阔湖面、流水碧波和绿树成荫”[6]的结论一致。
(3)在传统居民群体中,表现为无差异属性,而在游客群体与专业人士群体中,均表现为反向属性。通过访谈得知,对此景观不满意多是由于水体景观无绿植交映、水体观感不强、水质不清澈及周围建筑、景观环境残破等造成。
(4)在传统居民群体与传统村落游客群体中,表现为无差异属性。传统居民群体better系数仅为6.25%,而游客群体better系数为30.00%,居民群体普遍认为对于湿滑道路面感到担忧,对此不满。但在专业人士群体中,表现为期望属性,对景观感到满意,原因是景观更适于传统村落疏水,使得传统村落整体环境更加和谐。
4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洪家疃水体景观设计中存在不足之处,并针对性地提出以下优化策略。
4.1控制水域周围景观,提升水域景观品质
水体景观往往是传统村落整体风貌和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提升其品质对于促进村落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对于水体景观,视线遮挡会显著影响观赏体验,应合理规划水域周围景观视野,可采取小微类型景观进行点缀设计,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增强文化内涵和辨识度,以保证水体景观的观赏效果与视野开阔。
4.2保护村落传统格局,增强空间节点功能
原始村落街道格局能为人们带来温馨亲切的感受,值得保留与延续[7]。在洪家疃内,小体量水体景观体现了村落布局的独特性,因此,在保护传统布局风貌的同时,还应合理保护村落水体空间尺度。同时,合理延续村落水体景观格局空间肌理,通对梳理各节点,保护内在格局,避免过度改造疏水功能性景观。
4.3活化村落区域水体,存续传统生活场景
针对中等区域水体景观,由于其周围受众居民较少,驳岸杂草、碎石较多,应重点关注水质检测与景观环境,保护传统水环境生活设施,给游客和居民带来良好的休憩体验和拍照体验,提高满意度。
4.4增强水体景观层次,打造魅力与必备属性水体景观
在村落内部景观水域中,由于水体景观层次少、空间组织需求低、主题内容缺失等,导致村落水景意向缺失,数据调研中无魅力型与必备型水体景观类型。需要在不破坏村落整体风貌的同时,结合村落地域文化精神面貌类型提取村落文化意向,打造文化主题景观,合理组织水域空间,搭配不同层次水生植物与生态动物,提升水体美景的层次和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