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2025-03-06 刘瑜0
核心提示:江西兴国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目标,以蔬菜产业为主导,狠抓农业产业和县长工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县乡村集中发力,蔬菜产业呈现出发展快、效益好、后劲足的后发优势。本研究从兴国县设施蔬菜产业的建设现状出发,
乡村振兴视域下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摘要:近年来,江西兴国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目标,以蔬菜产业为主导,狠抓农业产业和县长工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县乡村集中发力,蔬菜产业呈现出发展快、效益好、后劲足的后发优势。本研究从兴国县设施蔬菜产业的建设现状出发,针对目前产业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的有效路径,以促进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蔬菜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建好“菜园子”,对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具有重要意义[1]。在江西,冬春季低温寡照持续时间长,夏季高温高湿,病虫草害难以有效控制,设施蔬菜栽培可突破传统的水土资源和光热条件限制,一定程度上摆脱自然依赖进行高效生产,全面提升蔬菜生产效率,进一步夯实蔬菜安全有效供给基础。为此,2023年2月28日,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关于2023-2025年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农字〔2023〕4号)。
 
近年来,兴国县以积极落实江西省和赣州市设施蔬菜发展战略,以乡村振兴为总目标,以蔬菜产业为主导,狠抓农业产业和县长工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县乡村集中发力,蔬菜产业呈现出发展快、效益好、后劲足的后发优势,已成为江西省重要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且仍处于不断扩大的态势之中[2]。
 
1兴国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1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农业现状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赣州市北部,东倚宁都县,南连赣县区,西邻万安县,北毗吉安市青原区、永丰县,连接吉泰盆地。全县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局部有中山、低山,雩山支脉绵延全境,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丘陵亘绵,系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土壤类型以红壤和砂壤土为主,适宜蔬菜生长。
 
2016年以来,兴国县新建集中连片33333m2以上的规模大棚设施蔬菜基地84个,总面积1560hm2;主要棚型为顶部竖式通风连栋大棚,总面积1466.67万m2,单体大棚面积383333m2,日光温式大棚面积546667m2。
 
兴国县常住人口71.5万人,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设施蔬菜基地务工劳动力有时存在紧张现象。1.2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经济现状
 
1.2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经济现状

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经济现状
 
2022年,全县蔬菜播种面积13226.67hm2,总产量45.05万t,总产值13.5亿元,667m2平均产值6811元、利润1500元。基地种植的主要蔬菜品种为芦笋、辣椒、茄子、叶菜等,年产量达14.47万t。引进县外职业菜农71户,培育本地菜农502户,菜农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基地务工带动全县4925户增收,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通过调研,获取2022年部分蔬菜品种种植规模:设施蔬菜面积较大的为辣椒366.67hm2、芦笋362.00hm2、茄子253.33hm2,以及黄瓜、丝瓜、瓠子、苕尖等设施面积均在66.67hm2以上,纯利润较高的蔬菜品种有芦笋和黄瓜,每667m2纯收入在1万元左右。其效益分析如表1。
 
1.3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现状
 
兴国县设施蔬菜主栽品种为芦笋、辣椒、茄子、叶菜等,其中辣椒、茄子和叶菜属于传统蔬菜产业,芦笋为新引进品种。2019年兴国县试种大棚芦笋取得成功;2020年开始规模种植大棚芦笋,面积达到70hm2;2021年以来,在充分调研和试种基础上,将芦笋确定为兴国县设施蔬菜主导品种,新种植芦笋115.33hm2;2022年新植芦笋158.67hm2;目前,芦笋累计种植面积362hm2。兴国是全省芦笋种植面积最大的县,芦笋品质优良,已获得绿色、有机、富硒认证,并被评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兴国县设施蔬菜茬口安排:芦笋为多年生种植,其他为春提前(辣椒、茄子、黄瓜等)、叶菜类。
 
1.4典型案例
 
设施蔬菜经营模式有2种:一是菜农经营,如高兴蒙山基地张纪荣,高兴文溪基地曾祥平等。二是公司经营,如兴国拓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各生产基地采用公司带动农户经营模式,其中兴国拓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兴国驰兴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国博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国普辉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兴国县堃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农业公司或家庭农场,带动本地菜农502户,菜农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同时,通过基地务工带动全县4925户增收,户均增收1.5万元以上。
 
以兴国拓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位于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枫林、垓上村,注册资金3500万元。目前,在兴国县13个乡镇建设设施蔬菜基地28个,总面积达344hm2,年产值1.5亿元。公司以发展芦笋种植为主,种植面积250hm2;其中埠头核心区建成大棚面积87.60hm2,建有高科技智能钢化玻璃温室10747m2、高科技恒温钢架大棚112667m2、多连体钢架大棚632000m2、恒温育苗中心4160m2。基地与江西省农科院合作,引进芦笋种质资源50个,建立芦笋种质资源圃13333m2。2021年产值4020万元,2022年以来产值8000万元(鲜笋6200万元,加工1800万元),全县基地带动就业1227人,其中埠头芦笋核心区产值2800万元、带动就业175人。
 
公司与江西省农科院、赣南科学院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机制,从芦笋品种选育、新技术试验示范、芦笋深加工等方面深入合作。建立“江西省农科院芦笋科研试验示范基地”,基地面积40hm2;建立“赣南科学院富硒蔬菜科技示范基地”,基地面积66.67hm2;建立“富硒农业产品示范基地”。
 
基地建立了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一是蔬菜基地按政府奖补资金的5%作为村集体入股股金,合同期内每年按照不低于入股资金的10%给村集体分红(每年20万元),其他蔬菜基地按照100元/667m2的管理费上交到村集体,用于公益事业和贫困人口链接分红;二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直接带动573户农户(土地流转398户,基地务工175户),脱贫户监测户56户增收致富,户均增收1.8万元:三是免费提供累计33333m2的大棚给村委会,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蔬菜产业,并负责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
 
公司总部种植基地安装了物联网监测设备,可实时对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数据进行采集和监测。建有蔬菜种植基地29个,面积466.67hm2,其中设施(钢架连栋大棚)芦笋333.33hm2,年产7000t,是江西省最大的设施芦笋种植基地,也是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公司充分利用江西赣南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秋冬季节大量生产芦笋供应市场,满足消费者需求,从而结束了秋冬季芦笋依赖进口的历史。
 
2021年11月,公司与江西省农科院合作启动芦笋深加工项目。现建有生产车间1400m2;冷库(保鲜库、速冻库)2000m3;购置4套芦笋深加工流水线。2022年9月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后正式运行和生产。主要生产芦笋汁、芦笋干、芦笋粉、芦笋茶、芦笋奶片、芦笋奶茶;芦笋挂面、芦笋米粉丝、芦笋果糕等产品。近期政府支持20000m2建设用地,用于公司建设芦笋深加工产业园区项目,到时有速冻芦笋、冻干芦笋、芦笋(包子、饺子)、泡椒芦笋、芦笋白酒、芦笋保健酒、芦笋红茶等新产品面市。
 
2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制约因素
 
2.1新技术推广难度大
 
农村多数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农村务农的多为老、弱、病、残、妇、幼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对蔬菜高质高产栽培接受能力较差,极大地影响新技术推广的普及率;多数菜农采取粗放管理而缺乏科技含量、科学管理意识,造成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
 
2.2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
 
规模化种植企业,受劳动力技术熟练程度不高、务工成本投入居高不下,以及轻简化、机械化程度低下等影响,目前还难以实现推广全程精细化管理,而一般种植户技术掌握参差不齐,或过度追求周年效益化,蔬菜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整体不高,蔬菜高产及产品的商品性有待进一步提升[2]。
 
2.3经营组织模式较单一
 
多数企业组织蔬菜生产,仍然以自种自销为主,大基地全程自主运营、临时聘请务工人员进行田间操作和采收,农户的直接参与度还不高。普通蔬菜种植户蔬菜生产随机性较大,组织性不强,受技术熟练程度和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且承受能力较低[3]。
 
2.4产业特色效益不突出
 
全县还未形成具有一定区域竞争优势的主导产品,除正在兴起的芦笋产业外,种植的辣椒、茄子、番茄、黄瓜、丝瓜等大宗蔬菜同质化竞争激烈,生产效益受市场的波动性较大;在选择品种/种类、茬口安排等方面,特色性不明显,部分优势茬口蔬菜种类安排的随机性较大,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市场优势不够凸显[4]。
 
2.5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目前,全县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政府发挥政策引导需进一步优化,包括畅通要素资源流动、提供信息化服务支持、推进产业细化分工、提升农户参与度等方面;此外,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有待加强,以及龙头企业的技术服务能力还不够、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性服务功能的组织性还不强。
 
2.6产业链融合性不够强
 
蔬菜产业中的第一产业仍然占据绝对比重,同比山东寿光以输出技术、物资、人才等服务为主,在蔬菜种子种苗、肥料农药、农技农机服务、仓储物流等要素资源链的配套性不强,没有深加工产业延伸,风险较高,附加值低,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5]。
 
3发展的科技需求
 
3.1品种需求
 
设施基地种植的蔬菜品种,除了政府大力推广的芦笋,已与江西省农科院对接芦笋品种试验外,其他蔬菜品种都是各自为政;赣南科学院基地的蔬菜品种试验,还没有一套较完善的品种筛选方案;各基地都是自己摸索、试验,好的品种也会作为一种商业机密,不会共享。品种筛选上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同一类蔬菜品种繁多。
 
3.2技术需求
 
全县蔬菜种植均是粗放管理、低水平栽培,导致产量不高、品质不佳,与山东寿光等蔬菜产区相比差距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迫切需求在肥水管理、整枝、病虫害防治、土壤处理上有一套科学有效方案[6]。
 
3.3合适农机产品需求
 
兴国县蔬菜生产农机使用率较低。只有整地作畦时才使用耕整机,其他水肥一体化、机械化喷药方面还未普及。不是基地(菜农)不愿使用农业机械,关键是信息不灵,难以找到合适、好用的机械设备。
 
4发展的路径探索
 
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已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1]”的科学论断;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设施蔬菜特色农业资源和产业,是兴国县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积极重要意义[7]。
 
4.1不断筑牢产业兴旺根基
 
“十四五”时期,要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夯实“产业兴旺”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必要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针对新建基地,严格选址、科学规划,推进适度规模化基地建设,确保到“十四五”结束时,建设高质量规模基地走在全市前列;优化产业基地质量,机耕道、交通道路更加便利,满足机械化操作、高效物流和乡村美化需求;水利设施更加完善,实现无涝害、浇灌一体化和生态环保等要求。建议新建的单个大棚适度规模化,不宜超过6667m2/栋,充分考虑生产的实用性;完善现有大棚避雨栽培、夏秋季降温、冬春季保暖、通风排湿、防虫防病等功能性配套设施建设,适宜多季节性生产和多样化经营需求。加强土壤、水、空气等质量及土壤微生物环境保护,建立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统筹农村农业和村镇同步发展,加强乡土文化、农耕文化、民宿、休闲采摘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链高度融合,在增产、提质、增效方面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4.2持续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在产业规模不断彰显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布局,持续推进“产业兴旺”向建设美丽生态乡村发挥“溢出”效应。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统筹土壤、气候、生态、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试点建设以几个乡(镇)连接、若干村村联通的集中成片式高质量规模基地,打造蔬菜生产基地产业化集群带。以“富硒芦笋”等为重点,加快打造以若干乡(镇)为单元、以单个蔬菜种类/品种为模式的蔬菜种植带,形成“一乡一品”“一乡一特”的优势产业化布局,进一步扩大主导优势产业规模化集群效应。通过统筹谋篇布局,补齐生产链的配套服务,加大对价值链、创新链、市场链、信息链的政策扶持,包括产前的种苗、农资、农机等,产中的技术创新,以及产后的产品包装、深加工、冷链物流和市场运输等,以稳步推进区块链、物联网、5G时空大数据等应用。
 
4.3积极创新产业经营模式
 
蔬菜生产中请工难的问题较突出,农民直接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推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实现农村农民“生活富裕”,应加大创新经营模式,提升农民的参与度。考虑到农民除了土地、劳动力等,没有其他优势资源的现实条件,应鼓励农民成为蔬菜种植的主体,在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上政策扶持倾斜,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职业菜农培育。引导企业开展专业化、特色化种植,打造集中连片产业集群;蔬菜不同于粮食作物,不仅商品性更强,而且具有更长的“产业链条”,应更加精细分工,包括种植环节的育苗、整地、喷药、采摘等,只有形成更加精准的“工种”,才能提高专业化水平,实现节本增效。市场属性决定了蔬菜的商品性分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只有依靠政府主导带动跳出“第一产业链”的传统经营思维模式,稳步推进和创新服务型、休闲型、乡村旅游型产业发展模式,才能提升蔬菜产业的发展效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4.4健全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包括优质种子种苗、农药化肥企业不多,生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基本缺失,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信贷保险服务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畅通不足,以及向产业链延伸的服务水平总体不高等。实现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需在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产业链融合发展方面下功夫。加快政府引导,建立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及涵盖生产各环节等配套性服务经营企业和社会化服务团体,打造区域性强、专一水平高、分工精细化的社会化生产服务队伍。相比于工业,农业在机械化、信息化支撑力量不足的条件下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短期内还无法实现“流水线”式的经营模式,难以得到快速发展,可借鉴山东寿光40多年的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小规模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带动了物资、科技、人才、市场等产业链要素的创新,支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当前产业竞争力还不强的背景下,应坚持政府主导推动提升各产业价值链的服务能力,促进第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带动三产融合发展,不断加快提高生产、市场、金融、信息、人才等服务水平。
 
 
4.5着力打造产业特色品牌
 
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形成区域特色和区位优势,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品牌叠加”效应,必须清晰定位蔬菜的产品性、商品性和价值链,推动“兴国蔬菜”的品牌建设。推进兴国蔬菜生产“标准化”,引导开展不同品类/品种、不同模式蔬菜生产,以满足不同消费习惯、流通市场、人群阶层的蔬菜产品需求,发展“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和“生态蔬菜”,打造“兴国精品菜”。加强兴国地方特色蔬菜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打造具有“三品一标”的特色蔬菜产品;设计特定产品包装标识,建立“一码跟踪”和“产品溯源”系统,加强“地理品牌”“生态品牌”“富硒品牌”建设;延伸蔬菜的产品性,加大对蔬菜文化产品、旅游产品的开发。拓宽蔬菜产业中的生产、服务、市场、信息、金融、保险等价值链,由第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带动三产融合发展;包括打造加快农业服务产品、农业信贷产品、保险服务产品等。
 
《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3]。兴国县通过市场高质量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导向,引导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同时,充分挖掘当地的优势和元素,创建特色农产品典型,组织策划系列宣传报道活动,组织设施蔬菜参加中国农交会、农博会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展会,不断提高设施蔬菜农业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兴国县地方政府为设施蔬菜特色产业长远发展,保护特色农产品市场,打造当地设施蔬菜品牌,提高兴国县的社会影响力,促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5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兴国县对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4]的具体行动,是服务乡村振兴和设施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土特产”文章的指示精神,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切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落实在科技服务兴国农业产业上,紧跟产业方向,瞄准兴国县设施蔬菜产业创新需求精准发力,力争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育成一批优良品种,为设施蔬菜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品种和人才支撑,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更多>同类种植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