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评估研究
2.1研究对象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居地方性是长时序演变中自然生境和人类感受相互适应的时空积累。相似的三角洲自然条件、共同的江南文化内核、紧密的水上交通网络以及长期的区域协同建设,使得长三角地区的人居地方性体系具有共同的属性特征、相似的演变轨迹和同一的发展区间,是区域内部各城市人居地方性演变对比分析的基础。以长三角地区2019年行政区划为准,按照区域内城市规模分级,研究选取了超大城市上海;特大城市南京、杭州;I型大城市宁波、常州;II型大城市徐州、扬州、连云港;中等城市湖州共9个研究单元(市)。
2.2研究方法
2.2.1构建人居环境地方性演变评估框架


基于人居地方性体系循环机制和演变周期模型,构建人居地方性演变评估框架(图3),包括:
1)依据地方性“潜力-连通度-韧性”3个特征属性内涵,从主客观生命元素中提取能指示人居地方性演变阶段的表征元素;
2)构建人居地方性主客观结合的演变评价指标体系;
3)基于评价,识别长三角地区人居地方性的演变阶段,并提出恰当的优化策略。鉴于时间维度上人居地方性演变的所有阶段不能完全被有限的数据所表征,因此采用“以空间换时间”(trading-space-for-time)的方法[23],通过对比区域层面的人居地方性发展水平,讨论2014—2019年2个变化波动阶段之间区域内部各城市人居地方性随时间的演变阶段。
2.2.2建立人居环境地方性演变评价标准指标体系
长三角地区人居地方性演变评价以地级市及直辖市全域为评估单元,以地方性“潜力-连通度-韧性”3个特征属性为评价维度,以主客观演变表征元素为评价标准,从人居地方性体系构成要素中筛选指标,建立人居地方性演变评价指标体系。
1)地方性潜力维度。地方性潜力是人居地方性体系以物质、生产关系、意识形态等形式积累的内在城市资源。此维度主要评价城市资源积累对未来环境建设和精神建设的可支持程度。其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地方发展可能性越大。产业和营造方面的现有资源为城市环境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当地居民对城市的情感纽带和社会联结是市民群体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石。
因此选取资源可供度作为地方性潜力的客观表征元素,指标包括基本生活资料、居民经济资本、土地生产潜力;社会认同度作为地方性潜力的主观表征元素,指标包括生活幸福感、公共服务获得感、社会公平认知。
因此选取资源可供度作为地方性潜力的客观表征元素,指标包括基本生活资料、居民经济资本、土地生产潜力;社会认同度作为地方性潜力的主观表征元素,指标包括生活幸福感、公共服务获得感、社会公平认知。
2)地方性连通度维度。地方性连通度是人居地方性体系的内部可控性。此维度主要评价体系内部控制变量之间的连接紧密程度。其指标数值越大,表明地方内部秩序越稳定。客观连通度集中体现于城市空间结构:交通可达性代表城市不同区块之间物质和功能的交互能力;人口集聚性衡量城市诸多要素的使用效率以及城市发展的集约程度;多样化的景观类型将增强相邻景观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观连通度集中体现于城市居民的凝聚程度:邻里熟悉度代表邻里尺度居民的人际交往紧密程度;社会群体信任代表城市居民对集体的内在认知和归属感;社区决策参与代表居民参与城市及居住地建设的行为和意愿。
3)地方性韧性维度。地方性韧性是地方性体系受干扰后恢复稳态,维持地方良性运转的能力。此维度主要评价的是体系在意外干扰下的脆弱程度。其指标数值越小,表明地方发展越易受到外界干扰影响,未来失衡风险较高。客观韧性受生态、社会系统脆弱性的共同作用。生态层面,以水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人居环境主要面临水网萎缩、水生态恶化的问题。社会层面,传统农业生计的保障对区域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因此选取体系强韧度作为其客观表征元素,指标包括生态承载力、水污染治理、传统生计保障。主观韧性集中体现于社群力量的存续以及文化的繁荣。因此选取社群活态度作为其主观表征元素,指标包括传统文化传承度、现代文化活动参与、生育行为。


基于以上3个维度,筛选建立包含18个指标的长三角地区人居地方性演变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表1)。
2.2.3人居环境地方性演变阶段识别
计算各城市的地方性潜力-连通度-韧性3项演变指数,并基于其数值区间,识别各城市所处人居地方性演变阶段。
1)归一化处理。
运用极差法对各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归一化处理,得到针对区域人居地方性发展水平的相对值。
2)指数构建。
对归一化的各项指标分别进行加权求和,得到演变主客观表征元素的评分,进一步加权叠加得到地方潜力、地方连通度及地方韧性指数。
3)人居环境地方性演变阶段识别。
依据演变周期模型和适应性循环理论,人居地方性体系演变过程表征为3项特征属性水平与演变阶段间的对应关系,其中演变指数处于(0.00,0.50)区间为低发展水平,处于[0.50,1.00)区间则为高发展水平[24-25],以表2作为人居地方性演变阶段定量划分标准,识别长三角地域人居地方性所处演变阶段。
2.3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研究使用遥感数据集、社会经济数据集和微观调查数据集。遥感数据集来源于欧洲航天局(ESA)的全球土地覆盖数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年平均EVI数据和OpenStreetMap平台的路网数据。将遥感数据在ArcGIS中按照行政区划进行提取分析,得到市级数据(图4)。
相关景观指数依据土地覆盖数据运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得出。社会经济数据集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江苏省年鉴》《浙江省年鉴市年鉴》及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微观调查数据集来源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调查数据。
相关景观指数依据土地覆盖数据运用Fragstats软件计算得出。社会经济数据集来源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江苏省年鉴》《浙江省年鉴市年鉴》及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微观调查数据集来源于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调查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