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品质-活力”多源数据的中小尺度街道更新设计方法
摘要:【目的】当下新城市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为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研究提供了多学科技术支持。街道品质与人群活力的相关性可帮助识别街道的问题与潜力,进而指导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方法】以上海市瑞金二路街道为例,结合实地调研,采集街景、兴趣点、位置服务等数据,对品质、活力涵盖的18项因子进行测度。基于多源数据测度结果,建立“街道空间品质”与“人群行为活力”评价矩阵,提出适用于中小街区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
【结果】依据“品质-活力”评价矩阵的评分,将街道分为“高品质-高活力”“高品质-低活力”“低品质-高活力”和“低品质-低活力”4类画像,并相应提出细部优化、激活潜力、品质提升和整体改造4类规划设计路径。在每类中选取典型街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街道综合评价雷达图直观解读街道状况,提出对应更新设计策略。
【结论】通过建立街道“品质-活力”评价矩阵,贯通了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为中小尺度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了精细化的技术支持。该套设计研究方法能够应用于同等尺度的街道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中。
近年来,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更新,更加关注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营造,这对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升提出更加精细化、人性化的要求[1]。以定性判断为特征的规划设计方法往往受制于主观判断,难以实现标准统一,且无法深入把握公共空间的细微特征以及非物质空间的感知品质,不能满足当今城市精细化设计的要求。
新数据的兴起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城市分析方法中数据样本量有限、易受偶发因素影响、测度分析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存疑等问题,有助于实现对城市品质、活力等非实体要素的量化评估,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方法带来更多可能。如何在新数据环境下精细化识别城市公共空间特征并应用于规划设计是当前的热点议题。
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不仅展现了街区的空间格局与风貌形象,还承载着城市居民日常通勤、生活、游憩和交往等重要功能。街道品质反映了城市街道空间各组成要素在“量”和“质”两方面对城市人群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即街道的预期吸引力;街道活力反映了人群对城市街道空间的使用状况,即街道的实际吸引力。


众多研究基于新数据,从不同角度定量解析街道空间。龙瀛从数据处理、指标评价等方面,对街道的活力、绿化水平、可步行性等进行了研究[2];叶宇等基于街景数据和新型分析技术,对街道空间展开了大规模的品质测度[3];杨俊宴等基于街景数据建构了街道可步行性的测度体系[4];Miranda等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信号中获得行人轨迹,构建了波士顿街道满足使用者需求能力指数[5];Naik等利用场景理解算法创建感知的高分辨率地图,以佐证城市街区的视觉外观和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6]。
总的来说,对于街道空间的测度主要分为“空间品质特征”和“人群行为感知”2个方面,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构建街道品质评价体系[7–9]、解析街道活力分布特征与影响因子[10-11]、探讨品质与活力间的相互作用关系[12-13]等方面。但当前研究大多专注于街道空间品质或人群活力的单一维度,只有少数研究综合了2个维度展开测度[14]。
现有研究维度的单一性与规划设计所需的综合性存在一定矛盾,导致研究结论较难直接应用于规划设计中。此外,基于新数据的分析方法虽然为数据收集和处理提供了极大便利,但目前针对承载居民日常生活的小尺度街区空间的数据并未得到充分发掘,抑或新数据本身的时空分辨率不足,因此依靠传统调研手法对数据进行修正和补充仍为必要手段。
因此,本研究从街道的品质与活力出发,结合传统数据与新数据,建立适用于中小尺度街区的街道品质与人群活力耦合评价体系,通过分析二者间的关联,精细化识别街道空间的问题与潜力,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路径,从而贯通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