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基于评价结果识别街道问题与潜力

   2023-10-16 沈洁0
核心提示:街道主要集中在淮海中路及其周边,街道整体状况良好,品质与活力评分均较高,街道的预期吸引力与实际吸引力吻合。此类街道现状较为优秀,因此在规划设计时不需要作过多干预,主要为细部优化,针对个别薄弱处进行提升即可。可进一步挖掘造就其高品质-高活力的关键因子,以便推广至其他街道。
基于评价结果识别街道问题与潜力
 
3.1基于“品质-活力”评价矩阵的街道画像

怎么基于评价结果识别街道问题与潜力
 
本研究分别以综合品质、综合活力评分为二维坐标轴的横、纵轴,得到研究区域内64条街道分段的品质与活力分布情况。叠加分析时,分别以研究区域整体的综合品质中位值与综合活力中位值为界[3],将综合品质分为“高品质”与“低品质”,将综合活力分为“高活力”与“低活力”。整合2个维度可将街道分出“高品质-高活力”“高品质-低活力”“低品质-高活力”和“低品质-低活力”4类画像(图6)。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高”与“低”并不指代绝对意义上的高低,而是针对研究对象的相对高低。
 
1)“高品质-高活力”街道主要集中在淮海中路及其周边,街道整体状况良好,品质与活力评分均较高,街道的预期吸引力与实际吸引力吻合。此类街道现状较为优秀,因此在规划设计时不需要作过多干预,主要为细部优化,针对个别薄弱处进行提升即可。可进一步挖掘造就其高品质-高活力的关键因子,以便推广至其他街道。
 
2)“高品质-低活力”街道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域的中南部,街道具有高品质空间环境,但活力不足。由于历史街区街道的特殊性,并非所有此类街道都需要增加人群活力,应根据街道特质做出进一步判断。如皋兰路、香山路均为上海永不拓宽的马路,它们历史底蕴深厚,未被过度开发,至今仍保有宁静与诗意的氛围,低活力是对街道氛围的一种保护。因此,此类街道需要在规划设计时发掘潜力,让街道在具备高品质的同时具有自身特质,而非一味增加活力要素。
 
3)“低品质-高活力”街道是主要分布在北部及东部的交通型街道、中部的南北向街道。此类街道在空间品质上存在不足,但优势是人群活力高。这表明其在空间品质之外还存在吸引客流量的因素,可能是由于街道位于交通要道,穿越型客流量高,也可能是街道具有吸引人的独特特质。对于后者,
在规划设计时需在保持其特质的前提下提升品质,如营造更加舒适良好的步行环境、休憩节点等。
 
4)“低品质-低活力”街道主要是分布在研究区域北部的东西向街道与南部的南北向街道。此类街道空间品质亟待提升,在街道更新中需要尤为关注,规划设计路径为整体改造。可通过街道综合评价雷达图直观解读街道状况,提出相应改造策略。
 
3.2基于各因子测度的街道画像

基于各因子测度的街道画像
 
品质-活力雷达图(图7)可直观展现街道优势与劣势,有针对性地对每类街道的空间特征与改造潜力进行分析。在每类中选取典型街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街道综合评价雷达图直观解读街道状况,提出对应的更新设计策略,以下举例说明。

怎么基于评价结果识别街道问题与潜力
 
淮海中路(图8-1)全段为“高品质-高活力”街道,是全研究区域中品质最好、活力最高的街道,对应规划设计路径为细部优化。它是上海著名商业街区,街道空间形态、各类功能属性、风貌感知融合得很好,略有不足的是西段特征建筑密度偏低,商业色彩盖过了历史氛围。其提升策略是在沿线打造融入街道历史要素的街旁休憩节点,既能增强街道历史可读性,又能丰富人群体验。
 
南昌路(图8-2)大部分为“高品质-低活力”街道,对应规划设计路径为发掘潜力。南昌路品质较高,兼具商业潜力与历史资源,步行环境优秀,但其并未形成特色品牌效应,知名度不高,吸引到的人流量少。其提升策略包括:在此打造特色巷弄历史文化休闲街,挖掘街道特质与潜力;打开复兴公园北部围墙,增加行人视线通透性;增加夜间照明设施,提高夜间安全性与灯光丰富度等。
 
延安中路(图8-3)为研究区域北侧的城市交通要道,全段均为“低品质-高活力”道路,对应规划设计路径为品质提升。在街道空间品质方面,其空间形态优秀,人行道步行尺度与步行无障碍性均优秀,但功能属性与风貌感知不足,街道几乎只存在通行功能。其活力较高推测是因车流量造成的误差,实际街道人行活力更低。它作为交通型街道,优势是交通流量大、经过率高,且人行道空间充足。但因临近高架而噪声较大,且同质性较强,行走体验过于乏味单调。其提升策略包括:在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间增加围栏,保障步行安全;增加街旁绿色休憩空间,通过植物遮挡来降低噪声影响等。
 
巨鹿路(图8-4)大部分为“低品质-低活力”道路,西部品质高于东部,规划设计路径为整体改造。巨鹿路的优势是东部临近延中绿地与其底部的地下酒吧街,凌晨活力高;劣势是步行尺度较差,人行道过窄,无法承载过大人流,且东段夜间照明状况不佳。其提升策略包括:适当拓宽人行道并增加盲道,提升步行环境;在街道两旁置入娱乐型商业,与地下酒吧街形成配套,增加活力;提升夜间照明等。
 
4结论
 
本研究提出的基于“品质-活力”的评价矩阵综合考虑了街道本体与使用者客体的评价,相较于单一维度的测度更有利于导出规划设计策略。此外,本研究综合传统数据的实时性、精细性,与新数据的高效性、便捷性,从空间形态、功能属性、风貌感知、行为使用4个维度评价街道现状,且引入街道类型对品质进行综合性评价,对街道形成系统性的总体认知,能直观发现街道问题、识别街道潜力,进而导向不同的规划设计路径。
 
本研究借助“品质-活力”评价矩阵形成了“高品质-高活力”“高品质-低活力”“低品质-高活力”和“低品质-低活力”4类画像,分别对应“细部优化”“激活潜力”“品质提升”和“整体改造”4类规划设计路径。此外,通过街道综合评价雷达图直观解读了街道状况,并选取典型街道进行个案分析,提出对应的更新设计策略。
 
品质与活力的综合测度结果与人们对研究区域的印象基本吻合,说明本套空间品质评价体系和数据准确、有效,可作为后续规划设计的依据。此方法贯通了设计研究与设计实践,为中小尺度街区街道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提供了精细化的技术支持。该评价方法可以运用在同样的中小尺度街区中,具有综合性、普适性、可推广的优点。
 
 
本研究在建立街道评价体系方面做出了新的探索,但受疫情与数据源限制,仍存在一定不足。手机信令数据存在一定误差,所计算出的客流量并非实际街道客流量,受车流量影响较大,后续考虑对交通型街道进行数据校对,得到更真实的街道活力。
 
在品质因子选取上,本研究均选用客观评价的因子,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尝试增加人本尺度主观评分的品质因子,为公共空间精细化更新设计提供更多不同视角的支撑依据。此外,虽然目前手机信令数据的获取已经比较便捷,但相关研究主要来自高校等研究型机构,在规划设计院的实践应用有限,未来需要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方能真正实现城市精细化设计的高品质要求。
 
 
更多>相同文章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