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理念在静宁西岭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 PenJing8

生态理念在静宁西岭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25-10-16 靳思源0
核心提示:生态理念与公园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设计城市公园景观中常见的表达方法。本研究结合静宁县西岭公园具体案例,深入分析静宁县生态环境、植物造景等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提出城市公园中的生态保护应用原则和策略
生态理念在静宁西岭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靳思源,张文瑞(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生态理念与公园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设计城市公园景观中常见的表达方法。本研究结合静宁县西岭公园具体案例,深入分析静宁县生态环境、植物造景等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提出城市公园中的生态保护应用原则和策略,充分考虑人文、生态和功能等多个因素,塑造城市公园的发展新模式,为城市公园发展带来持久的活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生态环境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展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为忙碌工作的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和娱乐的空间,还能有效地调节城市的微气候,为城市生态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生态功能。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过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关键。因此,应当充分发挥场地的独特地形和地理特点,努力在生态层面与公园景观之间相互协调,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1相关概念
 
1.1生态理念
 
生态理念是以尊重、适应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大自然为主,人工为辅,以人与人融洽相处、人与自然和谐互动、人与社会协调共生为宗旨,创建可持续的生产及消费方式为内涵,以指导人们走可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出发点的一种理念[1],并且生态理念强调人类对大自然保护的自觉与自律,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共生,也追求人与人的协调[2]。本研究认为的生态理念是使用生态性的设计方法,保证植物和景观序列可持续发展。在当代人使用的前提下不影响子孙后代的使用,采用人为最小干预和低影响低开发的设计原则,使用绿色物料建设和规划公园,打造连续性的生态景观格局,编织绿色生态基底,因地制宜、立足长远,实现城市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1.2生态设计
 
美国著名生态学家瑞恩(SimvanderRyn)与考恩(StusrtCowan)提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对环境破坏最小化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维护物种多样性,减轻对资源的消耗,保持营养及水循环,维护植物生境及动物栖息地,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健康”[3]。综上所述,生态理念设计是人在平衡与大自然的关系时,将自然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少量人为干预的方式让大自然做功,尽量减少人对自然的破坏,以设计服务自然,帮助自然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1.3城市公园
 
基于其深层含义,可以将城市公园定义为:一个由政府向大众开放的,拥有优越绿化环境和配套设施的公共空间[4]。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公共空间,城市公园为城市居住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户外设备以及绿色的休闲空间。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种形式,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城市公园的基本属性包括开放性和共享性,同时也需要满足市民的休闲活动需求。随着城市的持续发展和旅游业的推动,城市公园的意义和内涵将变得更为丰富。
 
2项目概况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平凉市西部,西岭公园位于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中心,西岭公园总规划面积约为21.3hm2,地处葫芦河对岸,北临西岭幼儿园及阿阳实验中学,东临S218公路,西临村庄和果园,南望葫芦河临东滨河路,公园主入口面对静宁体育场。距离县城、车站、商场都很近,交通便利。
 
生态理念在静宁西岭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3场地基础分析
 
3.1场地周边环境分析
 
西岭公园位于平凉市静宁县城关镇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公园北侧是果园以及农村宅基地,从公园北侧主入口出去是阿阳中学以及西岭幼儿园和村庄,南侧与葫芦河相对,东侧是果园和公路用地,西侧是农村宅基地以及工业用地。公园的东西南北分别与北二环中路、东环路、G312国道以及西滨河路。以公园为中心,周围以2.0km为半径可辐射到的有居住区、学校、行政办公地、文化商业街等。城市主次干道环绕,东西两侧设有公交站点,西边2.4km是静宁县客运站。其中居住区包括2个村庄、2个小区,有2所学校、1所幼儿园和1个体育场,交通十分便利。
 
3.2场地内部现状分析
 
静宁县西岭公园的地势起伏相对较大,公园红线内水体面积狭长,呈东西走向。公园总体坡度北部较大,公园北部主入口到公园高程最高点高差约为10m,场地南部相对平坦,高差只有5m,总体坡度较缓。静宁县西岭公园目前的区域划分较为混乱,功能缺失,有大面积闲置区域,各区域之间不能较好地衔接。公园现有的功能区主要为出入口区域、健身活动区、人工湖区域、林间漫步区以及游乐场区域。
 
园内缺少儿童、老年人活动场地,缺少较为私密安静的休息区以及完善的运动健身区域,各个功能区相互穿插,游客在园内游览时很少会遵循场地分区展开活动,场地内有大面积年久失修的雕塑广场和廊亭,未合理修缮导致内部布满杂草,从而使游客使用量低,浪费资源;且随着时间推移,地面开裂,植草砖、透水铺装没有得到妥善修缮,地面排水渠沙土堆积、长满杂草,
阻碍排水。因此,场地中遗留至今的诸如景观结构不明确、功能布局混乱、生态表现缺失、空间闲置、排水堵塞等问题都亟待改造。
 
西岭公园公共基础设施问题主要集中在休息设施、卫生设施、无障碍设施、照明设施等方面。公园内基础设施陈旧,其内容和形式都已经无法满足居民和游客的需求,例如公园内的休息座椅数量不符合标准,分布点位不合理,部分有损坏,不具备生态特色;场地内采用的是大规模批量生产的垃圾桶,数量较少,外表老旧,无特点;公园夜间照明设施有待更新,虽沿主路设置的庭院灯较完善,但草坪灯和投射灯数量较少,使夜间灯光效果缺乏层次感,另部分照明设施已经完全损坏,增加了夜间游园的不安全性。路灯外形欠佳,没有与公园的整体风格和谐统一。
 
3.3现状条件优劣分析
 
优势:公园区位关系良好,交通便利,绿化丰富;公园地势独特,植被高大茂盛,环境安静;有山有水,基本满足居民休闲娱乐。劣势:布局不合理,园区定位不明确;公共设施系统不健全,不统一;功能分区以及交通混乱,道路破损,植物排布不合理。
 
4改造设计构思及策略
 
4.1改造设计构思
 
在开展西岭公园景观改造提升设计前,结合场地调研现状和设计前期思路,确立本次改造的3个目标:一是景观环境的优化提升,水体修复规划,重塑生态格局;二是现状问题的整体改善,布局植物群落;三是文化景观氛围营造。
 
通过对西岭公园场地的功能进行置换,对标公园整个场地与现代人群需求,增加更多的活动功能,并且与设计规划的功能分区串联起来,在满足用户使用功能的基础上,从景观中展示生态理念,通过生态植物、人文园林等文化休闲节点,打造集生态、人文、文化三合一的城市休闲地带。
 
在公园前期已有的风格基础上,完善并拓展西岭公园所承载的生态主题,合理设计公园分区、完善公园配套设施、优化植物配置等,将其塑造成以生态理念为主题的特色公园。
 
4.2总体布局
 
根据西岭公园改造的目标和定位,梳理场地原有空间布局,原先布局形式调整为“两轴一环多节点”的结构形式。使场地周边游览人群不管是从哪个入口进入场地也能完整地游览整个园区。
 
主轴由北向南贯穿主入口广场、迷宫草坪、观景眺台区、滨水区、雨水收集区、活动草坪、次入口广场。环轴绕场地一周分别贯穿次入口广场、体育活动中心、林间漫步、亲水平台、儿童游乐区、生态科普区、红色文化展示区、次入口广场。次轴由西向东贯穿公园的人工河,亲水护坡、阳光草坪、安静休憩区等活动。多个次要节点散布四周,结合两轴一环上的节点景观,共同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
 
4.3功能分区规划
 
在原有景观布局的基础上对功能分区进一步细分,共设置8个功能分区。在人工湖区域设置亲水活动区、生态科普区;在园内制高点设置观景平台;活动区域内设置儿童活动区域和中老年活动广场区以及供全年龄段的人群活动的草坪活动区域;并在其周围设置文化展示区,连接沟通整个公园景观,使之景观结构更加完整。
 
4.4改造设计策略
 
4.4.1打造生态景观格局。根据调研现状及设计构思,本次改造设计保留原有构筑物,将原有实轴变为虚轴,以台地加坡道的形式来进行空间的过渡,形成视野极其空旷的空间感;创造一个俯瞰之势,将自然风光尽收眼底的意象,保留并沿用原场地的挡土墙结构,以延伸之势,贯穿东西两侧,形成台地花坛、台地草坡之景,并且将整个场地划分为台地广场区、密林区、生态保育区、人群互动区,采用“破硬”措施,将原先的人工池塘软化,利用地形来进行雨水收集,通过梳理整个场地的雨水,集中收集在公园北部的平坦区域,形成一个生态、科普、活动的水景观场地。公园的硬质路面及广场使用透水材料,如透水石材、透水混凝土和透水沥青等。透水材料可以增加园内可渗透地面的面积,缓解雨水径流量,不易造成西岭公园的积水现象,打造一个生态性的公园景观格局[5]。
 
4.4.2布局生态植物群落。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要注重植物的选择和布局,提高绿化物种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稳定性[6]。首先,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打造丰富多彩的植被景观序列,为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服务功能。其次,在公园建设过程中,尽可能保留原有的自然植被和地形地貌,多使用乡土植物,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静宁县西岭公园内的植物大部分选择乡土树种营造景观格局。以苹果树、梨树、花椒树作为主要经济林木,花卉类主要有文竹、玫瑰、月季、野丁香等。以槐树、云杉、榆树、白毛杨为场地主要乔木,形成相对统一的基调,采用对植、行植等种植方式,发挥自然姿态,主要凸显出季相变化,并且适当以槐树孤植点缀场地。植物层次设置有五层,第一层是可以近距离观察的草坪地被类,第二层是丰富底层和色相变化的花卉和小乔木,第三层是游人视角的小乔木和大灌木,第四层是奠定色彩基调的中型乔木,第五层是与工业建筑组成天际线的大型乔木。多层次、多变化及多季相变化的景观也会使西岭公园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
 
4.4.3修复生态水体规划。静宁县西岭公园原生湿地景观非常容易在游客使用以及后期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破坏,修复生态水体规划对这方面进行恢复以及重现,主要是通过周边资源和环境的优势,以及自身自然生态系统的特性,合理调整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同时,在充分尊重原场地的情况下,合理调整有明显生态退化问题的湿地,使得湿地的生态肌理可以不断延续下去[7]。在改造湿地水体景观过程中,需要尽可能不改变空间形态和水体特征,合理控制人工干扰的程度。在改造水岸过程中,应注重湿地景观的层次性、驳岸搭配的科学性。由于基底不同的湿地,有着不同的水资源,且水体景观特征存在差异性,所以也应灵活选择改造方式[8]。
 
4.4.4生态科普设计。生态科普区在场地南部东面的次入口旁,是连接生态文明科普和公园景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由次入口广场进入园区穿过阳光草坡到达滨水景观区,设计中调整原先景观结构为“一环两轴”,增加动态可视化景观科普装置,添置多个休憩座椅并灵活分布在科普区域沿线,逐步引导游览人群主动参与到生态知识科普与环境保护,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以致用。
 
“一环”:包括跌水景观区域、雨水收集区域、活动草坪以及观景平台为环线。“两轴”:依托草坡入水、态护坡和生态旱溪形成的多样景观层次空间,与开阔湖面形成通透的景观序列轴线。
 
生态科普区设计以湿地科普研学为主要内容,以下凹草坪为主要活动场所,采用耐淹、耐旱、耐瘠薄的植物进行配置设计。并且预留多条穿插的三级道路,利用展示牌科普、人群参与体验的互动装置等具有示意功能的设施,重点对下凹草坪、生态植草沟和生态旱溪等海绵城市运作原理进行科普和展示,并且结合设计游览路线打造互动装置,给游客提供一个寓教于乐的生态体验空间。
 
5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居民对城市区域内综合性公园景观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带来不懈的动力,使人们在城市中便可近距离接触富氧化环境,在美化公园环境的同时唤醒环境,让公园在城市中永葆活力。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和特色,创新特色设计元素与景观设计相结合的手法,提升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整体水平[9]。探索新时代下综合性公园与生态理念相结合的设计手法,为以后的城市公园改造和规划提供新的可能,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进一步发展。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