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设计策略

   2025-01-05 0
核心提示: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以恢复性环境理论为研究基础,分别从情感激发型氛围营造、交互体验型互动支持、活动参与型场地规划、主动探索型环境引导4个维度,总结了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的设计策略,以期能够为今后高职院校的户外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设计策略
 
李慧*,张盛旺,江国英,潘滢,沈云玉
 
摘要: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以恢复性环境理论为研究基础,分别从情感激发型氛围营造、交互体验型互动支持、活动参与型场地规划、主动探索型环境引导4个维度,总结了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的设计策略,以期能够为今后高职院校的户外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高职院校在扩招的过程中,许多学校进行了新建、扩建和改建,在这个阶段,部分学校把主要精力用在了教学楼、宿舍楼或者其他公共设施的建设方面,而忽视了校园的环境建设。与此同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1]。而相关研究表明,恢复性环境设计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2]。这对处于身心发展关键阶段的在校大学生和学校教职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对高职院校的户外环境进行健康可持续性设计,帮助个体从心理疲劳以及伴随压力产生的消极情绪中恢复过来,产生放松和舒适感,激发积极情绪,提高社会适应力[3]。
 
1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是我国大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他们思想活跃,实践动手能力强,但因他们正处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心理调节能力尚未完善,容易涌现出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时间的长河里,高职院校学生跟本科生的社会地位悬殊大,这无疑是造成高职院校学生自卑心理的重要因素,他们往往表现出不自信、不看好自己能力、无目标追求的状态。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农村的比重大,受父母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孩子不够关心、对学业不够重视,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自尊心脆弱、学习动力不足、懒惰倾向明显的情况,学习容易呈现情绪化,自我约束和调节能力差,畏难情绪、冲动情绪、敏感焦虑情绪、抑郁情绪等心理问题的出现越来越普遍。因此,大学校园的户外环境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理应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消极
 
2恢复性环境理论研究

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设计策略
 
“恢复(restoration)”一词最早是由美国景观设计大师奥姆斯特德提出来的,他认为自然景观具有恢复性功能,能够缓解城市生活中由噪声、拥挤及人工建筑等因素带来的压力[4]。之后,卡普兰夫妇提出了“恢复性环境(RestorationEnvironment)”的概念,指的是通过某种事物的吸引,恢复定向注意力,进而能够使健康得到改善的环境[5-6]。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恢复性环境的相关研究视角(见表1)。
 
3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设计策略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求5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这往性需求、归属感需求。心理学研究视角表明,生活在充满能量、让人产生兴趣的环境中能驱散消极情绪,提升积极情绪。然而,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仅依靠校园的心理咨询室面对学生的心理诉求,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校园环境建设时就应当将环境与健康构建联系,让学生通过外部环境的干预产生幸福感和归属感。在结合恢复性环境理论的基础上,尝试从情感激发型氛围营造、交互体验型互动支持、活动参与型场地规划、主动探索型环境引导4个维度阐述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的设计策略。
 
3.1情感激发型氛围营造
 
情感激发型氛围营造旨在通过让学生置身某种积极环境,在环境的影响下激发内在的正向情感,进而调节心理健康。大学的校园环境对在校师生的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所院校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沉淀。作为健康视角下的校园环境,更应该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户外环境在设计营造时就应该融入校园文化,让学校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大家庭,学生在这种有归属感的环境影响下逐步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同时在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过程中有助于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设计策略
 
3.1.1将校园文化融入主题景观。以沈阳建筑大学的稻田景观为例(见图1),新校区在建设时有意保留了这块神圣的自然景观,并对其进行改造设计,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稻田景观题词“稻香飘校园,育米如育人”[11]。这1.33hm2的稻田景观便是情感激发型氛围营造的很好诠释,离开教室,离开宿舍,感受自然的、田野的气息,不仅可以让学生逐渐放松下来,还可以在积极的环境氛围中激发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情感体验,促进自身的不断努力与奋斗,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3.1.2设置艺术疗愈广场。艺术同语言一样,是人类与外在沟通的一种方式。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使用壁画、石刻来表达内心的情感,艺术疗愈旨在通过绘画、摄影、手工、装置、舞蹈、戏剧等视觉创作的方法引导人们进行自我疗愈,这是一种内心可视化的、安全的、不具攻击性的疗愈方式,可以帮助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兴趣、释放情绪、促进社会交往[12]。以罗切斯特理工大学的地球村为例,这里被营造为校园户外游憩综合体,周边被多栋建筑围绕,是一个受保护的、作为社交中心并促进活动的中央庭院,仅供步行,占地0.8268hm2。

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设计策略

由图2可以看出,广场设计灵活,可以安排多种多样的娱乐活动,诸如户外会议、音乐会、滑冰场等[13]。广场上还设置有一处小型的可供表演的舞台,在这里可以举办多样化的活动,广场旁边的画廊也会时常有展览开放,当校园师生参与到活动中又或者仅仅只是站在一旁欣赏这些艺术活动,都能够在吸取艺术力量的同时释放自身情绪,实现自我表露[10,14]。
 
3.2交互体验型互动支持
 
社会交往是人的本能需求之一,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往来,并进行信息传递与交流,从而获得自我满足的社会性活动。交互体验型互动支持的目的是给个体充分创造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平台,在交往的过程中让人感到愉快和健康,实现情绪的转变。交往活动一般分为必要性交往、社会性交往、自发性交往3种类型,每一种交往的类型对环境的要求都不尽相同。必要性交往中,参与者往往无选择的权利;自发性交往是指在空间和环境的吸引下,人们有参与的主动性和愿望;社会性交往指的是在公共空间或公共活动中促成的被动式接触[15]。悉尼科技大学的校园绿地正是通过在校园绿地的四周设置多条连续宽敞的特色座椅来促进个体自发性交往和社会性交往的形成。

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设计策略
 
悉尼科技大学校园绿地秉持“吸引人停留的校园”这一关键原则,设计将场地划分为三部分:中心绿地、中心广场和休闲花园(如图3所示)。在这3个部分中都设计有放松游憩的场地,旨在营造舒适的、能够促进社交生活的、高品质的校园户外环境。中心绿地设计是在一处开阔的草坪,沿着草坪的边界设置有许多特色座椅,供师生短暂休息之用。在这里不仅可以举办一些节日活动庆典,也可供人们进行日常休闲聚会。中心广场是作为学生和游客开展典礼聚会的场所,也是日常师生广泛穿行使用的空间。休闲花园是一个被植物围合的、优美的小型聚会空间,郁郁葱葱的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林荫遮蔽效果,在这里还设有一些便利设施,如可移动式座椅、乒乓球桌、电源插座、烧烤设备等,方便学生娱乐活动的开展[16]。
 
3.3活动参与型场地规划
 
在高职院校设置活动参与型场地,这里所说的活动指的是园艺疗法,通过以植物为主体的自然要素进行相关园艺活动,发挥植物的疗愈力量,从而在生理、心理、精神、社会等方面重塑健康的生活状态。园艺疗法一般又分为植物疗法、芳香疗法、药草疗法、盆景疗法、森林康养等。高职院校可以结合各院系专业的特点,选择一块空地布置为园艺种植园,定期开展园艺课程,传播生动有趣的园艺知识,通过园艺学习和操作,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设计策略
 
以中国文化大学的疗愈庭院为例(见图4),该庭院位于校内大典馆顶楼,庭院的设计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五感体验,即让使用者从视觉(中心水池景观和植物花坛色彩刺激)、听觉(水池中的潺潺水声和微风拂过风铃的叮铃声)、嗅觉(芳香类植物的香味释放)、触觉(园艺操作)、味觉(可食花园)等5个方面感受,让人舒缓心情,降低烦躁;另一个则是通过亲身动手操作照顾植物的园艺疗愈花园,照料者可以从照料植物的过程中收获身心健康[17]。
 
3.4主动探索型环境引导
 
当下,自然环境对个体的疗愈作用是确定的,可以尝试将自然环境和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运动者在观看自然景色的同时开展锻炼,这不仅有利于提高锻炼的兴趣并坚持下去,还能从中获得积极的身心健康效果10]。针对校园中普遍存在的锻炼群体和锻炼方式,在校园规划设计时,结合路网和主要的自然景观节点(如水体、绿地、植被林等),设置一条或多条的绿色散步小径,这是一种低强度的绿色锻炼,可以让师生在学习之。

健康视角下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设计策略
 
以约克大学校园景观为例,校园内设置了各种特色动植物及水体绿地观赏区,这正是典型的“恢复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校设计了“寻树小径”(cam-pustreetrail)、“自然小道”(campuseastnaturewalk)为主题的绿色锻炼步道(见图5和图6)。“自然小道”全长2.7km,步行大约45min,顺着蜿蜒的步道,可见多种类的野生动物和花卉;“寻树小径”途径特色树木区,
如樱桃桦木、南极山毛榉、檀香木、雪松、巨杉、银杏等。学生们沿着寻景步道边走边看的过程中,观察鸟类觅食,或是观察参天的大树和路边的野花,感受着大自然无穷的魅力,这不仅改变了大学生长时间看手机、玩游戏、久坐等不良行为习惯,个体的行为认知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心理上逐渐放松并带来满意度的提升、心情的愉悦、内心充满希望等多元化效益[10]。
 
4结语
 
在分析高职院校户外环境建设现状、大学生心理问题状况、恢复性环境理论的基础上,从环境育人的角度探讨了高职院校恢复性环境设计的策略,以期为在校师生提供一个舒缓压力、促进积极人格形成的户外休闲环境。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从情感激发型氛围营造、交互体验型互动支持、活动参与型场地规划、主动探索型环境引导等个4维度进行实践论证,通过不断修改、补充、完善校园健康环境设计的方法,来应对日渐严峻的社会公共健康问题。(收稿:2023-01-10)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