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白雨尘(西安思源学院,陕西西安710038)
摘要: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挖掘景观植物造景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能有效提升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通过解析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思政内涵,明确课程特征及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优势,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推进育人与育才协同进行。
多次强调,充分挖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育人。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是研究景观植物造景设计的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掌握景观植物造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独立进行各类绿地造景设计。但是当前课程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价值塑造,影响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学校应紧跟时代需求和教育要求,基于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教学创新,将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程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水平。
1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思政的内涵
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主要课程,景观植物造景课程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包括植物文化、景观人性化设计等,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家国情怀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思政建设视角出发,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经典案例,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而且能推动我国园林发展。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思政指的是以课程知识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深化专业认知,培养家国情怀和工匠技艺,使学生主动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之中。通过挖掘该课程的思政元素,全方位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培育的有机统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从而培育出更多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人才[1]。
2景观植物造景课程特征及与课程思政融合的优势
2.1课程特征
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是新型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桥梁作用,是连接风景园林植物学与设计学的重要纽带。课程主要传授景观植物造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培育学生植物识别、植物应用及造景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传授景观植物造景方法、搭配组合等,促使学生深化对景观植物造景原理的认知和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营造植物景观。课程教学能为景观植物规划、造景、景观组合设计等提供基础知识,是学生考取风景园林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及从事景观植物造景设计工作的支撑课程。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并与《园林艺术》《景观规划设计》等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融合,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课程[2]。
2.2景观植物造景课程与思政融合的优势
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既包含较多生命与自然、人类居住空间环境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与我国生态文明思想相契合,又包含较多关于景观文化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爱国情怀等密切相关。由此可见,景观植物造景课程具有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独特优势。课程教学既要传授景观植物造景的专业知识,又要培育学生的技术技能和价值观,开展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自然与生命的意义,体悟到景观植物造景设计师的责任,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3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课程思政指的是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核心是依托课程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为此,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课程思政理念,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促使育人和育才高度统一。但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思想政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主课程,承担着引领学生价值观的任务,其他课程教学对思政教育并不重视。而课程思政理念下,所有课程都应成为育人主渠道,各科教师需要将思政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紧密结合,有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在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教学中,为了实现育人目标,教师需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出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大国工匠精神的景观设计人才[3]。
4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课程思政背景下,课程教学应以立德树人为指导思想,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的景观设计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景观植物造景知识,提高美学素养和思想觉悟,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一份力量。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应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引,探索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思政的教学策略[4]。
4.1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应在景观植物造景课程原有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融入德育元素,充分发挥课程德育功能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常见植物造景知识、景观配置技术,并能结合园林工程建设需要,科学配置景观植物。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相关岗位人才需求,景观植物造景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基于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美学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爱国精神,促使学生形成家国情怀、文化自觉以及工匠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体而言,知识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景观植物造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原理和知识,设计出具有自然美的园林作品;德育目标是学生树立尊重自然的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4.2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
当前在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思政元素挖掘不足等问题,影响了课程德育功能的发挥。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积极建设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强化线上开放课程建设,不断丰富思政育人资源,确保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开展[5]。
4.2.1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树状建设框架。总体上看,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需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构建健全的树状建设框架,明确具体的实施措施和保障措施。根据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和任务分工,按照一定步骤,建设思政主题库、案例库等模块,保障课程思政教学有序开展。
4.2.2深层次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丰富课程思政资源。教师开展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教学时,应深层次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中渗透这些元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另外,教师应当强化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利用,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登录国家各级园林官网,了解最新的政策方针,强化学生国家情怀,促使他们形成投身园林事业的理想和信念。教师还可以借助校内外思政教育资源,将园林名人、典型园林案例等内容引入课堂,拓宽学生知识面,促使学生了解更多园林发展方面的知识,不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
4.2.3融入最新的时政元素,提高资源库的时效性。在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应当遵循“以用促建”的原则,将关于园林的时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思政资源库和增强资源库的时效性。比如,教师可以在景观植物造景课程的药用植物模块中,融入疫情防控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有效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6]。
4.3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基于传统讲授法,增加视频教学法、情境体验法、案例教学法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景观植物造景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品格,高质量地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以绿化设计内容为例,从课前、课中、课后3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4.3.1课前引导,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针对绿化设计提出相关问题:居住区的绿化应当如何设计?以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相关知识,思考问题的解决方式,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预习,为不同小组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在具体任务的驱动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3.2课中导学,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导学工作,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知识的价值,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在理论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讲述绿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知识,成长为有担当的时代青年。通过讲授绿化设计原则、设计要点等内容,使学生明确科学绿化的重要性。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运用案例教学法,将经典的园林案例引入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园林设计,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比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扬州个园的视频,依托VR虚拟技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使学生亲身感受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居住区绿化设计方案,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展示成果。通过小组汇报、提问与评价,打造学习共同体,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4.3.3课后拓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小组互评意见,利用课后时间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使学生认识到绿化设计方案的成功落地需要经过多次反复的推敲和修改,并积极采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设计出成功的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达成景观植物造景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行业热点,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在网络平台查找相关行业热点话题,如新型社区景观精神、空间微更新等,促使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
不断拓宽知识视野。
4.4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
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将课程思政评价纳入到景观植物造景课程考核中,采用应用过程与结果考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全方位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其中,过程性考核应侧重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结果性考核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工匠精神等。通过结合这两种评价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持续学习的观念,循序渐进提高学习能力。
4.4.1加大过程考核力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在教学考核中,除了考核日常考勤之外,应将在线学习、课堂表现、方案设计等内容纳入过程性考核中。具体而言,日常考勤考核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在线学习考核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案设计考核能让学生明确专业价值,增强学习的信心。
4.4.2完善期末考核方式,实行个性化考核。在考核评价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运用方案设计、绿化工程实训、论文撰写等考核方式,学生根据自己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考核方式。学生在执行考核任务时,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参与绿化工程实践,了解专业热点事件,以此为基础完成考核任务。在完成考核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科研精神等都能得到有效锻炼。
4.4.3适当增加附加考核,提高考核的针对性。在教学考核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申报大创项目或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如公共空间美化等,让学生了解时代发展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最新需求,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在课题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师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达到理想的育人成效。
5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升学生道德素质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课程知识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而课程思政的渗透能够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景观植物造景课程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上,应当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景观植物造景课程的全过程,强化价值引领目标的实现。在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通过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考核评价方式等,促使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性园林绿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