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果园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措施

   2025-02-09 杨芳红1
核心提示:通过对天水智慧果园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了天水智慧果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符合生产实际的对策措施。关键词:智慧果园;发展现状;对策措施
智慧果园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措施
 
摘要:通过对天水智慧果园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找出了天水智慧果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符合生产实际的对策措施。关键词:智慧果园;发展现状;对策措施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坐落在秦岭西段和渭水中游地区,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之一,它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天水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生物种类多,土地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良好,是北方落叶果树的优生区、全国苹果生产的最佳适宜区之一,同时拥有全国最大的元帅系苹果生产基地。2022年,全市果品总面积稳定在1533km2,果品总产量245.6万t,果品总产值102.5亿元,其中以“花牛苹果”为主的苹果面积826km2,产量211万t,产值60亿元,苹果产业收入占天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以上。
 
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5G、卫星遥感、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已经成功融合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开始大量运用于农业生产,并实现了田间信息的智能控制、实时感知、精准投入、定量决策。积极探索智慧果园发展新模式,整合果树生产要素,引入现代信息技术,实施智慧果园工程和“互联网+现代果园”,是加快天水果品产业迭代升级,推动人工走向智能,促进和提高果园管理水平,达到有效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果品产量和质量提升的有效手段。
 
1天水智慧果园发展现状
 
1.1积极的政策支持导向
 
多年来,天水市委、市政府紧扣国家农业政策导向,紧跟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着力推动果业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经营集约型及装备现代化转型,2021年《天水市果品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推进高新科技与果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互联网+”现代果业工程,推广应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天水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园、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的思路,着力构建现代果业管理框架、生产模式和市场推广系统,果园管理方式得到有效改进,果品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果品产业初步呈现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集约化发展的良好态势,有效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推动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振兴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1.2天水智慧果园典型成功案例
 
成功案例一:天水市武山县洛门镇牟坪村千亩苹果基地是天水市着力培育的十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之一,同时也是武山县重大引资工程。果园内修建了宽7m、长6km的环形路,容量为1000m3的蓄水池,安装先进的灌溉系统,安装了16台大型防霜机,配备一套现代物联网系统,包括温湿度监测仪、土壤水分监测仪等。通过这些设备,果园湿度、风速、土壤含水量等信息被实时采集,传输至云端系统。通过手机APP,农民能够方便地操作灌溉和施肥,在降低劳动强度的同时实现了增收。一位村民将土地流转给苹果基地,通过在果园的割草和运输工作,年收入至少达到6万元。目前,该企业正与科技公司合作,计划利用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对每棵果树进行准确定位,通过苹果基地信息平台发送的数据,实现对果树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达到科学管理、精细管理的目的。
 
成功案例二:天水市麦积区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公司中滩镇大樱桃示范园坐落于中滩镇汪李村,2020年完成一期建设任务,建成智能温室大棚樱桃17座,2023年完成二期扩建,面积达到13.33hm2,智能温室大棚达到26座。智能温室成功引入以物联网管控系统、水肥智能化灌溉系统、环境自动调控系统、果蔬冷藏库等为主的先进技术,实现精准自动调控大棚温湿度,使温室大棚樱桃比普通樱桃提前近2个月成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温室种植的大樱桃品种主要为俄罗斯八号、拉宾斯、萨米脱、美早等13个新优品种,产出的樱桃个大饱满、皮薄肉厚、色泽鲜艳、富含维生素,备受客商青睐。2023年产量达到15t,比2022年翻2~3番,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销售额达到近百万元。示范园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基础上,建立了联农带农帮扶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村集体经济积累和农户持续增收,每年向汪李、霍坪、文岔、后川4个村保底分红,致力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积极在当地吸纳边缘户、监测户以及陪读家长等农户60余人就业,增加其收入,同时每年兑付土地流转费22万余元,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帮助村民稳定增收。
 
成功案例三:天水市秦安县刘坪镇全镇耕地面积为30.4km2,果园占27.67km2,其中包括蜜桃、苹果和花椒,蜜桃占地面积为11.33km2(连片核心区8.53km2)。2021年年底,蜜桃总产量达2.25万t,总产值达1.27亿元。2022年,秦安县果业管理局投资助力刘坪镇周湾村建立智慧果园数字平台,该平台应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基地种植地区的气象环境、土地墒情、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测,还能够实现专家授课、答疑,线上果品市场交易等,根据系统检测的温度、风向,收集的虫情、苗情,果农能够及时进行虫灾预防,智能作业、智能管理和人机管理融合,让传统蜜桃产业成为了天水智慧果园建设的排头兵。
 
2天水智慧果园发展面临的问题
 
2.1智慧果园发展意识淡薄
 
天水部分有经济实力的农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了降低生产和用工成本,积极引入水肥一体化设备、智能灭虫灯、温湿度调控仪等,不断改进果园生产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益和果品质量。但仍有广大果农和一些农业干部小农经济思想严重,传统农业意识根深蒂固,思想保守,观念陈旧,认为物联网等设备费用高、后期维护难度大,不善于应用采集数据信息,凭经验管理果园的主导思想严重,认为自己就是果树管理高手,没有认识到发展智慧果园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提升果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带来的巨大优势。
 
2.2果品产业标准化程度低
 
天水市果品产业起步早、规模大,但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虽然鼓励发展了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主的经营主体,但以“户”为经营单位的小生者仍占有较大比重,果园分散不集中,碎块化园区较多,部分果园树龄长、产量低、品种老化、病虫害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低质低效果园面积318.7km2,占到天水市果品总面积的20.7%,影响了智慧果园建设推行。
 
2.3智慧果业专业人才缺乏
 
智慧果园管理是一个既要懂果树栽培管理,又要懂现代科技信息的职业,但从目前智慧果园发展的迫切程度看,天水果业管理部门、果树科研机构、农业合作社等严重缺乏这类复合型的高精尖人才,天水农业合作社和果品生产企业中几乎没有受过农业信息化系统培训的高校毕业生,发展智慧果园在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果园生产实际,在摸索中逐步前行。同时,由于果树管理生产模式过于传统,重体力劳动负荷过大,工作十分辛苦,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果树生产,从事果树生产的大多为中老年农民,他们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学习能力弱,接受现代信息技术慢,这些状况成为遇到瓶颈、陷入瓶颈、打破瓶颈、突破瓶颈智慧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2.4果园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天水大部分果园采取传统栽植模式,防灾减灾等配套设施不足,自动化的避雨棚、防雹棚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滞后,水电路渠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果园管理机械化程度低,极少使用智能化的除草机、自动升降机、果实采摘机等高端设备。农业合作社和果树种植户应用计算机、物联网、手机APP、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手段进行科学管理的能力不足,导致智慧果园现代信息设备投入使用滞缓。
 
2.5数据采集利用率不高
 
智慧果园生产、管理、运输与销售阶段产生的信息数据整合能力不强,数据分享范围不广,分析程度较为表面,利用率不充分。且大部分信息平台只是停留在信息的简单传输和显示阶段,更多起到展示的功能,对数据没有更加深入的分析,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特色数据,与实际生产的融合深度仍显不足。
 
天水智慧果园发展对策措施
 
3天水智慧果园发展对策措施
 
3.1强化政策支持
 
政府要持续加强对智慧农业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谋划,进一步明确天水智慧果园建设的具体目标和内容,结合天水果品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天水智慧果园发展实施方案,通过政策引导和规划设计,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科研院校参与、社会融资支持的智慧果园发展格局,紧紧围绕苹果、樱桃、桃、葡萄等重点产业,实施一批智慧果园建设项目工程,开展果品生态化种植、智能化管理、绿色化防治、机械化生产、精深化加工等关键技术集成创新攻关,形成一批可复制、易推广、农民用得起的智慧果园新模式。
 
3.2加大标准化建园
 
加快天水市低质低效果园更新改造步伐,在果品重点生产区域主要采取苹果矮砧密植栽培、花牛苹果短枝品种宽行高纺锤树形栽培、大樱桃矮化砧宽行密植栽培和品种改良高接换优4种模式,全面进行果品种类升级优化、防治环保化、水肥智能升级、生产机械升级和管理数字升级的改造,将传统果园打造成为经济效益高的现代化果园,通过为天水果品产业提供全面的智能装备和信息技术支持,实现从传统的“看天吃饭”模式向“知天而作”模式的转变,有效解决未来“谁来种地”以及果园提质增效的问题。
 
3.3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积极培养传统农学与现代信息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复合人才,鼓励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高等院校学习智慧农业专业知识,邀请国内智慧农业相关专家指导智慧果园发展,积极在本地举办培训班,不断吸收引进一批懂果树、懂科技信息的专业人才,通过三管齐下的方式,着力打造一支能跟上智慧果业发展步伐的人才队伍。同时要成立智慧果业发展专家组,全面推广“专家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模式,让智慧果园管理的新模式全面落地开花。针对分散细碎化经营的小农户,坚持“加强县一级、充实乡一级、普及村一级”原则,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5名果业技术人员,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技术人员,加大对小农户发展智慧果业的引导和专业知识培训,引导帮助小农户积极使用具有权威性的智慧农业APP,如通过手机下载注册应用“智农”“极飞智慧农业”等,让小农户在果树关键生产环节借助智慧农业APP进行科学决策。
 
3.4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建立以省力化栽培、智能温室、智能机械操作为主的果园,结合果园生产实际,加强对5G遥感技术、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手机APP的应用[1]。鼓励新型果业经营主体使用无人机、自走式喷雾机、电动修枝剪、果树挖沟机等现代化机械设备管理果园。尽快利用物联网和手机APP建立智慧果园信息系统,借助科技信息对果园生产环境、土壤质量、植物生长状况、气象条件等因素进行科学化的智能感知和数据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方案、施肥水量和灌溉时间,实现果树生产的精准化管理和可视化诊断。
 
3.5加强智慧果园大数据应用
 
为了保证大数据平台信息安全,大数据信息大多掌握在政府、农业、气象、科技等不同机构,因此要加大多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加强信息数据的整合力度,建立同农业合作社、果品生产企业、果树种植户的实时信息共享。充分发挥果树专家系统作用,加强对来自无人机、卫星图像、气象数据、土壤样本、温湿度传感器等采集数据的挖掘分析利用,积极引导农场主和农户摒弃凭经验种树的老办法,让他们通过使用大数据,科学浇水、施肥、打药,达到节本增效、绿色环保的目的。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