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的琼北传统村落入口景观探究
黄语嫣,李佳原,高联红*(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搜集,探究琼北传统村落入口景观类别及文化特征,揭示了琼北传统村落入口景观平面线状、点状、面状的三大布局特征,以及入口景观要素的四大类别: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公共空间和现代元素类。针对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结合文化特色与村民意愿的综合策略,强调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旨在为当代传统村落入口景观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海南岛历史悠久,琼北地区作为热带岛屿型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众多保存完好的传统村落,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文化内涵,是我国传统村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村落的入口空间作为村落物理和精神的边界,不仅在村落空间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还体现了村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信仰。本研究通实地调研、文献搜集的方式探究琼北地区传统村落入口景观特征及分类,旨在归纳出其主要景观要素,并提出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策略,以期为当代乡村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琼北地区概况
琼北地区位于海南岛北部,以海南岛中部山地作为核心,将全岛分为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互有差异特色的东、西、南、北、中以及南海海域6个部分[1]。其中,海南岛北部台地环境区域包括海口、澄迈、临高、定安、文昌5个市县。
2琼北传统村落入口空间平面布局特征
从平面特征来看,琼北传统村落入口空间可划分为线状、点状以及面状3种布局类型。线状入口的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线性特征,其引导性尤为突出,可有效引导人流按照既定路径移动,从而实现有序的空间序列;点状入口作为村落的交通节点,连接多个区域,具有汇聚和分散人流的作用;面状入口结合以上2种类型的特点,通常与广场等开敞式空间共同形成复合型的入口空间(图1)。
3琼北传统村落入口景观要素
入口空间作为传统村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村落空间的物理边界,象征着村落的领域和独立性,鲜明地体现了村落的文化特征。其独特的建筑、景观或标志物,承载着村落的历史记忆,还是村民聚集、交流和举办公共活动的空间[2]。
由表1可知,琼北传统村落的入口景观类别丰富多样,不同村落以其不同的历史地理环境展现出的入口景观各异。其景观类型主要可划分为自然、人文、公共空间、现代元素四大类。
3.1自然景观类
自然景观类入口空间主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来界定边界,包括山水及植被等要素,它们不仅美化了村口景观,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3.1.1水景观。水这一要素在中国传统风水中,象征着财富和好运,背山面水的观念深深影响着村落的选址和布局。湖泊、池塘以及稻田等组成“水”的景观,在村落入口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实用功能上,池塘可以收集并储存雨水,有助于降低洪水风险;在干旱季节,可以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通过水面蒸发可调节局部气候,增加空气湿度,有助于缓解夏季高温。从景观角度来看,水景观往往会成为村落入口的视觉焦点,平面上多呈现不规则的面状,以自然曲线伴随临路侧的直线组合而成,部分建有人工围栏。流畅的线条和不规则的边界打破了直线几何形状的框架,增添了景观的生动感和自然美,给人一种柔和、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3.1.2古树景观。古树往往历经百年甚至千年,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常作为路标,指引村民和旅人辨认方向,帮助他们找到村落的位置。琼北大部分传统村落的入口空间矗立着1~2棵高大古树(图2),以孤植为主。树种多为桑科,如小叶榕、高山榕、见血封喉等,其他常见的还有大戟科的重阳木以及楝科的大叶山楝,这些树种能够适应琼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可长久生长。绿阴如盖的高大古树,为村落入口营造了良好的生态与景观环境,象征着长寿、繁荣和稳定,被视为村落的保护者,保佑村落的平安。
3.2人文景观类


3.2.1道教庙宇景观。在琼北地区传统村落中,村口常设有小庙(图3),这些小型建筑面积通常仅有几平米,但却在村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庙是村落的象征性建筑,更是村民们精神和文化信仰的载体,由村民共同出资修建,供奉自古信仰的神明,以保佑村落平安幸福。庙以其艳丽的色彩与独特的造型作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景观,既能起到明确村落边界的作用,又能作为村落的“精神门户”,能够保护村民免受外来邪灵的侵扰。
3.2.2纪念性牌坊景观。海南是全国牌坊数量较多的省份,根据《民国琼山县志》的记载,仅海南琼山境内的牌坊约有300座,是名副其实的“牌坊之岛”。牌坊在民间俗称“牌楼”,是中国古代社会为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表彰功勋、的纪念性建筑物,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门架式建筑物。在琼北传统村落中,现存的牌坊大致有2种风格类型,一种是传统的石质牌坊,建成年代较为久远,最初的功能以纪念性为主;另一种则是现代化的牌坊,建成时间较近,通常立在主要交通道路与村道的交界入口处,美化入口的同时,标志着由此进入村庄的地界。


3.2.3风水塔景观。塔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向上突破的构筑物,在高度上的独特样貌使其承担了入口标志物的作用[3]。风水学中,塔被认为是可以调节环境的能量流,能弥补村落风水中的不足之处,或是镇压水口、调节风水。据传,罗驿村的用倒塔和道乐塔是用来镇住凤凰的两翼,防止它飞离,从而持续守护村落。美榔村的姐妹双塔则是具有纪念性的宗教建筑,是为了纪念陈氏两姐妹而建,双塔的雕刻工艺精湛,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观,代表了美榔村对外的门面形象。
3.2.4桥梁景观。海南雨水充沛且河流众多,为了交通便利就需要架桥。在古代,海南桥梁的发展与历朝官员,
以及南宋后大批来自各地移民相关,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桥梁建造技术[3]。在琼北的一些传统村落中,石桥作为入口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既为了满足通行需要,又是文化、历史、美学和社会功能的综合体现。例如,在大美村的村口湖泊中有一状元桥,以及罗驿村古驿道上的道乐桥,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被贬谪琼州和获赦北归中原时都曾经过此桥,故也称“东坡桥”。在景观效果上,古朴的石质桥梁能够提升周围环境的整体美感,给人以明确的空间转换感。
3.2.5神兽石雕景观。神兽石雕作为入口景观在琼北传统村落中较为少见,现存的石雕与历史上相传的一些神话故事有关。例如,美榔村道口的护村神兽,为火山岩雕凿而成,形象生动,憨态可掬。其既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又是村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相传陈灵照、陈善长两位姐妹积德行善感动了上天,玉皇大帝专遣一对神兽扶助俩姐妹,保护美榔古村。它们被放置在村落的入口,成为村落的入口景观,更是给村落入口增添了神话色彩,类似庙宇一样形成了村落的“精神门户”。
3.3公共空间类
3.3.1文化休闲广场。广场作为村落入口景观时,常与古树等一同构成公共空间。文化休闲广场是村民活动交流的场所,也是村落面向外界的展示窗口,其独特的形态和布局在界定村落入口空间范围的同时,还起着引导村民和外来游客进入村落内部的作用。这种空间界定与引导功能有助于形成村落的整体空间秩序和特色风貌。
3.3.2琼剧文化戏台。琼剧是明末潮汕一带的高腔剧种,传入海南岛以后,同海南语言、音乐结合演变而成[4]。近代,琼剧演出在海南农村兴盛起来,很多地方村村建有戏台。戏台作为近代才兴起的村落建筑,常位于村庄边缘的入口区域,与广场共同构成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每逢佳节或重大庆典,村民们便会在戏台前欢聚一堂,观看表演,享受文化盛宴。在景观中戏台以其高于道路的设计成为周边环境中的视觉亮点,同时又承载着社区文化互动的功能。
3.3.3古驿道遗产。驿道又名古驿道,是古代中国驿站系统的重要道路角色,是陆地上的主要交通干线,也是关键的军事设施之一[5]。该道主要用于运送军需粮草和物资,以及传达军事指令情报,这些驿道构建了村落间及其与广大地区网络间的联系桥梁[6]。在美巢村和罗驿村,位于村庄入口空间的古驿道遗迹突显了村落在历史上作为活动和交互中心的重要性,这种连接性对于村庄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活力具有重要影响,允许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使村民能够参与更广泛的经济活动。然而在当下社会,古驿道早已不再担负其交通功能,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景观、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以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


3.3.4邻里生活古井。对于村落而言,古井是为了邻里生活的用水方便而建设的,在琼北传统村落中,许多古井位于村落入口处,这里人流较为集中,便于村民集中取水。井的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形,少数呈现半月状,周围有高于井口的低矮围墙保护(图5)。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井在当下的社会中已经逐渐丧失了其原本功能,
成为入口景观的组成部分,少数古井被重新翻修,安装了现代化的抽水管和泵站,成为自来水系统的水源补充,但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传统的历史风貌。
3.4现代元素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村落入口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体现了村落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些现代元素主要体现在使用材料、造型和工艺方面,例如,现代化路牌、路灯、石刻以及现代牌坊等。

现代化的入口景观通常以村名地牌的形式展现,一部分展现出强烈的现代感,一部分则采用仿古设计,以石质材料等作为建筑材料,古朴的风格成为入口景观的主基调,与传统村落的风貌相契合(图6)。此类标识路牌为访客提供了精确的导向服务,使得外来者能够迅速且便捷地获取村落的相关信息。
现代牌坊在建造过程中,选用了诸如大理石等石材,与传统的火山岩石牌坊相比,其在颜色、建筑体量有着明显差异。在结构设计上,沿袭了传统牌坊的建造风格与样式,巧妙地将古典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从而展现出一种与时俱进的美学特质。与传统牌坊的纪念性意义相比,现代牌坊的主要功能更侧重于空间标识和界定领域的作用,其在实用性与装饰性之间取得了新的平衡。
4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海南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发现,琼北传统村落的入口景观可以概括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公共空间和现代元素4类。这些入口景观展现了显著的多样性和文化特征,同时也是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发展的缩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引入也对传统村落的整体风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要实现琼北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寻找突破口。通过科学的保护规划,在推进村落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点,尊重村民的意愿,通过引导性的政策与措施,鼓励传统建筑与现代设施的有机结合,避免生硬的复制或完全的替代。最后,还需加大公众的参与力度,通过宣传教育,提升村民和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从而形成共同维护传统村落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