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正义的城市乡土绿地设计研究

   2025-09-03 0
核心提示:基于景观正义是平等精神所强调的社会可持续性的先决条件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然而当前城市绿地设计中仍存在不公平现象,导致部分人群无法充分享受绿地带来的益处
基于景观正义的城市乡土绿地设计研究
 
摘要:景观正义是平等精神所强调的社会可持续性的先决条件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然而当前城市绿地设计中仍存在不公平现象,导致部分人群无法充分享受绿地带来的益处。结合国内外“景观正义”文献综述,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探讨如何通过公平、包容的设计原则,实现城市绿地的普遍可及和共同利益,以促进场所依恋的建立。结果表明,增加乡土景观可以有效提升具有农村生活经历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旨在为基于景观正义的城市乡土绿地设计提供参考。
 
随着当前城市化的进展,城市内的公园景观越来越完善,数量也越来越多,但多为现代化的城市公园,很少能在城市中看到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景观,较多具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居民感到与过去较为自然的童年场所失去联系,并陷入了一种心理上“无家可归”和失去“根性”的痛苦[1]。
 
此外,关于迁移后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研究也很少,不利于缓解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们的思乡之情,同时对他们也是不公平的。鉴于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如何在城市绿地规划中巧妙融入乡村元素,重构久违的乡土气息,旨在为乡村移民提供心灵的慰藉之所,同时填补相关研究空白,为未来城市绿地的人性化、情感化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南。
 
 
1材料与方法
 
1.1文献综述
 
“景观正义”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公平运动[2]。最初,环境公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弱势群体在环境风险和危害承担上的不平等,随后逐渐拓展到环境资源和设施的公平获取等议题[3]。随着环境公平研究的深入,“景观正义”的研究逐步受到关注。在20世纪90年代,英国提出了在可持续性框架下实现环境商品公平分配的正义可持续性理念[4]。同时,法国也在景观公正立法方面作出了引导和支持,为景观正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5]。景观正义的研究有助于解决景观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减少不同群体在公共景观资源享有上的差异,同时可提升城市的生态性,推动人与景观之间实现更加公正和可持续的发展关系[6]。国际上对景观正义的研究大致经历了2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0-2017年,主要关注环境正义的核心议题,即环境污染和危害在低收入和少数群体中的不公平分配。第二阶段是2017年至今,研究重点转向绿色空间,景观正义开始从环境正义研究中独立出来[7]。
 
国内景观正义的实践有很多,但景观正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2018年,叶林等[8]提出针对“弱正义”或“不正义”的环节,应进一步强化绿色空间计划制定过程中的正义精神,并加以改善修正。其实质是减少非正义,并通过调整空间生产方式(规划与建设),寻求最大可能的公正,构建一条“非正义”的修改路径,在绿色空间技术、鉴定、程序、补偿、执行等公正导向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修改。促进享有绿色空间的权益在全体公民中公平分配和维护绿色空间的责任,有利于协调公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扩大各阶层分享城市繁荣成果的机会,激发公众自下而上参与建设的热情,以及有效提升绿色空间综合服务的能效水平[9]。2019年,黄国平[10]提出景观正义的基本出发点为景观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有享受能促进身心健康的景观资源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景观由于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尚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所以,在实现景观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的解决之道上,才是园林人在实践中寻求社会公正的职责所在。
 
国内景观正义的实践有很多,但景观正义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少。2018年,叶林等[8]提出针对“弱正义”或“不正义”的环节,应进一步强化绿色空间计划制定过程中的正义精神,并加以改善修正。其实质是减少非正义,并通过调整空间生产方式(规划与建设),寻求最大可能的公正,构建一条“非正义”的修改路径,在绿色空间技术、鉴定、程序、补偿、执行等公正导向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修改。
 
促进享有绿色空间的权益在全体公民中公平分配和维护绿色空间的责任,有利于协调公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扩大各阶层分享城市繁荣成果的机会,激发公众自下而上参与建设的热情,以及有效提升绿色空间综合服务的能效水平[9]。2019年,黄国平[10]提出景观正义的基本出发点为景观是人的基本需要,每个人都有享受能促进身心健康的景观资源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景观由于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尚不能做到公平公正。所以,在实现景观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的解决之道上,才是园林人在实践中寻求社会公正的职责所在。
 
1.2研究方法

基于景观正义的城市乡土绿地设计研究
 
1.2.1模型制作。制作7处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绿地乡村公园效果图,包括农业生产景观、农村生活景观、农田景观、农村居住院落环境、农村休闲活动场所景观、农村传统文化景观等(图1)。
 
1.2.2研究对象。选取许昌市中央公园的80名游客作为调查对象,其中,40名有农村生活经历,40名无农村生活经历。
 
1.2.3研究方法。(1)乡村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分析。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18.0,将农村生活经历作为自变量,将乡村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程度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农村生活时长对于乡村景观在城市中重要性的驱动力大小。(2)景观特征与满意度关系分析。每张照片的景观特征值选用5名评价人员评价的平均值,运用相关性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索城市居民满意度与景观特征的关系以及农村居民满意度与景观特征的关系。
 
1.2.4评价过程。从城市绿地乡土景观使用角度来看,每位居民都是其潜在使用者,公众的参与将成为景观基础设施设计过程中的积极推动因素[11]。
 
本研究将参与决策的调查对象分为2类,包括具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和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运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城市绿地对城市活动主体的影响以及城市活动主体对城市绿地乡土景观建设的意向。
 
80名城市居民均为许昌市中央公园游客,其中,40名有农村生活经历,40名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变量包括性别(男性或女性)、年龄(<18岁、18~35岁、35~60岁、>60岁)、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大学、研究生及以上)、在农村生活的时长(1年以下、1~5年、5~10年、10年以上)。首先提问调查对象“你认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乡村景观在城市中重要吗”答案分为5个等级: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非常不重要。

基于景观正义的城市乡土绿地设计研究
 
向第一组成员即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发放问卷和7张城市乡村公园效果图(见表1),并被告知“想象自己置身于该场景中,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做出独立的选择”。

基于景观正义的城市乡土绿地设计研究
 
受访者对表2中描述的每个项目分别评价每张图片,人们的满意度是由5项评价的总和决定(图2)。

基于景观正义的城市乡土绿地设计研究

基于景观正义的城市乡土绿地设计研究
 
然后向第二组成员,即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发放问卷和7张城市乡村公园效果图(见表2),并被告知“想象自己置身于该场景中,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做出独立的选择”。受访者对表3中描述的每个项目分别评价每张图片,人们的满意度是由5项评价的总和决定(图3)。

基于景观正义的城市乡土绿地设计研究
 
1.2.5景观特征的选取与评价。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结合上述效果图的景观特征分析,遵循全面性、代表性和可设计性的原则,选取以下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定性描述的各要素除定量测量所需计算数据外,还给出描述一定梯度的分值进行分析,从而定量化测定其乡村景观特征。将选定的7张城市乡土景观的效果图制作成幻灯片,并将5名景观设计专业的研究生作为评判专家,要求每位参与评价人员以自己的判断为基础,按照给出的标准对效果图的景观特征进行评价(见表3)。
 
2结果与分析
 
2.1乡村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分析

乡村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性分析
 
 
由表4可知,模型公式为:乡村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程度=2.925+0.675*农村生活经历,模型R2值为0.145,意味着农村生活经历可以解释乡村景观在城市中重要程度的14.5%变化原因。总结分析可知,农村生活经历会对乡村景观在城市中的重要程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
 
2.2景观特征与满意度关系分析

景观特征与满意度关系分析
 
由表5可知,将乡村景观特征作为自变量,而将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公式为: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满意度=16.944+0.071*乡村景观特征,模型R2值为0.467,意味着乡村景观特征可以解释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满意度的46.7%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并没有通过F检验(F=4.388,P=0.090>0.05),说明乡村景观特征并不会对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满意度产生影响关系,因而不能具体分析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响关系。

景观特征与满意度关系分析
 
由表6可知,将乡村景观特征作为自变量,而将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满意度作为因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公式为: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满意度=15.173+0.199*乡村景观特征,模型R2值为0.923,意味着乡村景观特征可以解释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满意度的92.3%变化原因。对模型进行F检验时发现,模型通过F检验(F=59.663,P=0.001<0.05),说明乡村景观特征一定会对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满意度产生影响关系。最终具体分析可知,乡村景观特征的回归系数值为0.199(t=7.724,P=0.001<0.01),意味着乡村景观特征会对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总结分析可知,乡村景观特征全部会对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满意度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
 
3结论与讨论
 
研究表明,就个体社会经济因素而言,具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城市居民在城市绿地中获得的益处相对较少,尤其是长期在城市中工作的农民工不能平等享受城市绿地带来的益处。
 
分析数据可知,城市绿地乡土景观在提高乡村移民的满意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卢一苇等[12]研究表明,城市绿地的使用可以提高人们的依恋感、居住满意度、社会联系和精神幸福感。在城市绿地中增加乡土景观既有助于流动人口更好地利用城市绿地,同时促进了社会互动和更大的生活满意度,从而更大程度地缓解了乡愁程度又能帮助人们减轻压力,改善情绪,并对提升生活质量有积极影响。通过研究进一步发现,农作物的覆盖度、多样性、色彩丰富度等与缓解乡愁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外,具备农作物种植的景观以及乡土景观小品,有助于缓解流动人口的思乡之情,高质量的环境感知可以鼓励移民更多地进入城市绿地。
 
分析上述数据,归纳出不同类型的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景观特征的满意度与认可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规划。具体城市绿地乡土景观改造设计方法设想包括3个层面。
 
(1)保留乡土景观。乡村地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传统文化和历史遗产给城市带来了无限的魅力。因此,在城市乡村公园规划和设计中,应尽可能保留乡土景观特色,体现地域文化特色。
 
(2)模仿乡土景观。通过模仿乡土景观,可以创造出一个仿佛置身于自然村落的环境,让人们在城市中体验自然和乡村的气息,同时也可以加强公园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①采用传统建筑样式,在公园内建设一些传统建筑,使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氛围。②在公园内营造像乡村一样的自然环境,种植农作物、蔬菜等植物,并增加乡土景观小品、乡土建筑等环境元素,注重自然景观的互动和交流,让人们感受到乡村的生态和氛围。③在公园内组织一些传统活动,如民俗表演、手工制作、传统体育等,使人们可以了解并参与到传统文化中。④在公园内增加乡村色彩的装饰,如麻绳、铁锅、农具等,营造出乡土气息,让人们感受到农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3)加工乡土景观。将乡村的自然、文化和历史资源转化为适合城市人群活动和休闲的景观元素,增强公园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可借鉴传统建筑风格和村庄规划布局,为公园营造自然、朴实的乡土风情。比如,利用传统建筑材料和技术,创建具有地方特色和人文韵味的建筑和景观,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空间;注重场地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将具有历史意义和文化积淀的元素加以提取和转化,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观元素。
 
4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具有农村生活经历的居民的社会融入和良好生活,尤其对家乡的思念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对自然环境的向往是人们思乡的主要原因之一,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的主要自然环境,对居民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包括减少焦虑、缓解疲劳等。而现代城市绿地景观设计很少从这一层面进行思考,违背了景观正义中人人平等地从景观中获得益处的原则。
 
本研究从景观正义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城市绿地中的景观非正义性问题,并探究了城市绿地乡土景观设计的原则与策略。在景观规划中重视乡土景观的规划以及设计,可以有效优化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与水平,为城市绿地设计提供新思路和新理念,使得城市绿地的景观正义具有可实施性,为构建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和城市绿地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