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省域国家储备林建设发展探究
郝嘉伟(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北京东城100010)
摘要:国家储备林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国家储备林建设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保障国家木材供应安全。分析了当前省域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从加强林地灾害监测、加强入侵物种防治工作、系统治理林地利用问题、系统解决育苗问题等方面提出了省域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发展方向,以期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国家储备林是指以国家为主导,通过实施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利用和监管等综合措施,确保国家木材安全、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森林[2]。为全面贯彻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十四五”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方案》,为新时期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1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1.1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涵盖多层面、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旨在通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林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其核心内涵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关系发生根本变革的必然结果。的十八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图1)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2023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给出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目前,我国已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推进重点工程和区域试点示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仍显脆弱,生态环境治理的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1.2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征
1.2.1理念创新。摒弃传统只重经济发展、轻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旧观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
1.2.2模式创新。从粗放型发展转向集约节约型发展,推进生产、生活、城市等领域的绿色化。
1.2.3治理创新。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政府、企业和公众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新格局。
1.2.4技术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能源等先进适用技术,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2当前省域国家储备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问题
气候变化及其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对国家储备林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全球变暖使得干旱、洪涝、森林火灾、虫害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国家储备林的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威胁。首先,持续干旱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不足,会阻碍幼林生长发育,降低造林成活率,这一问题在陕北、甘南、辽西等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尤为严重[3-5]。而极端高温天气产生的干热风也会直接为害林木,造成树干、树皮和树枝受到热灼害,导致林木枯萎,甚至死亡。同时,气象因素是导致森林火灾发生的主导因素,极端高温和连续干旱条件下,林下细小可燃物含水率持续降低,极易引发森林火灾。
一旦发生便难以控制,给国家储备林带来巨大损失。其次,洪涝灾害易引发土壤流失、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会破坏林地环境,淹没林木,阻塞气体交换,导致树木缺氧窒息。最后,冰雪灾害也是造成储备林受损的主要因素,冰雪灾害可导致树木冠部折断、主干折裂、根系损伤等,对林木造成直接损害。如潜山市官庄镇的部分储备林受冰雪灾害影响,导致31.13hm2山杨林受损。此外,全球变暖使得林相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害虫的适生区发生改变,导致虫害规模和发生强度加大,加剧了对林木的损害。
2.2生物入侵问题


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威胁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重要问题。外来入侵物种一旦在新环境中扩散蔓延,将严重为害和破坏林木的生长环境,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冲击。有些入侵植物物种因迅速扩展,抢占土壤养分、空间和光照等林地资源,形成单一优势种群,压制乔木植株(尤其是幼苗、幼树)生长,阻碍了林木更新。一些攀援藤本植物还会缠绕林木干体,阻塞林木通气,导致树木生理衰竭。此外,外来植物入侵还可能带来新的病虫害(病原微生物、害虫入侵),危及林木健康。我国林业常见外来入侵物种见表1[3]。
2.3林地利用问题
人为影响也是影响省域国家储备林建设的主要因素,其中林地利用问题尤为凸显。首先,林地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不合理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导致大量优质林地被占用,甚至出现一些林地违法违规被挪作他用的情况,严重威胁国家储备林的建设和发展。其次,林地保护措施不完善。虽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林地的保护范围和要求,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执法监管不到位、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难以真正发挥法律的威慑和约束作用,导致林地保护形同虚设。再者,公众环保意识淡薄。
目前,社会对林地资源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高,个别群众甚至在国家储备林内从事滥伐滥挖、占地烧荒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重损害了储备林质量。如余永明[6]提出了贵州省部分国家储备林存在群众对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最后,产权不清晰。由于历史原因,部分地区林地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国有林地与集体林地相互交错,产权界限不清晰,给国家储备林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护带来障碍。如广西地区因林地整合竞争的问题导致国家储备林在企业、个人等主体手中多次流转,使得优质林地资源在短时间内增长了4倍,直接影响国家储备林的建设[7];滇西南的部分地区也面临着林权流转困难的问题[8]。
2.4育苗造林问题
育苗造林是国家储备林建设的基础环节,但目前在这一领域中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其顺利推进。首先,林木种苗基地不足。由于长期缺乏必要投入,我国部分地区现有的种苗基地数量和规模都难以满足大规模国土绿化需求。优质种源和种质资源严重匮乏,难以为储备林工程提供充足的苗木。同时部分种苗基地布局分散,运输半径过大,造成苗木成活率低下。其次,种植技术不够成熟标准化。我国营林造林技术理论支撑较为完善,相应的科学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实际育苗造林工作科技含量偏低,成果转化程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遗传育种、组培快繁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普及,无法满足储备林建设对高产优种的需求。一些地方仍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规范程度不高,难以实现标准化作业,影响苗木质量。最后,造林后期的抚育管理体系亟待完善。目前仍存在大量地区(如广西壮族自治区[7]、河南省[9]、河北省[10]等)抚育管理粗放、投入不足,无法有效提高幼林成活保存率和培育质量。另外,抚育管理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也较低,效率和效益有待提高。
3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下国家储备林建设发展方向
3.1加强林地灾害监测


由于气候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给国家储备林带来的自然灾害风险难以完全规避,需加强对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提高灾害响应能力(见表2)。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新型营林模式,选择抗逆性强的树种,并建立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将损失降至最低。另外,通过加大造林工程力度来提高符合现阶段气候条件的林地覆盖率和储备林面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手段。只有统筹兼顾、多管齐下,才能最大限度减轻气候变化对国家储备林的不利影响。
3.2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3.2.1加强监测预警。建立完善的外来入侵生物监测体系,实时掌握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等动态信息。通过遥感、无人机、地面调查等手段,及时发现入侵情况,对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监控。同时建立预警制度,一旦发现新的入侵种或已有种群扩散,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3.2.2设置隔离防线。在林区周边设置生物隔离带,阻隔外来种进入核心林区。隔离带可采取人工铲除或生物防治等方式,切断入侵种在林区内的扩散途径。对于已在林区内部蔓延的种群,需在周围设置隔离防线,限制其扩散。
3.2.3综合防治。针对不同入侵生物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治手段。物理防治可采取人工铲除、覆盖、焚烧等手段消灭入侵物种。化学防治适用于局部区域,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除草剂杀灭入侵种。生物防治则利用天敌生物捕食、寄生等方式防治入侵种,具有环境友好、持久性好的优点。不同方法需因地制宜,相互搭配、整合应用。
3.3系统治理林地利用问题
3.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修订完善林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明确林地权属,规范林地征占、流转和补偿制度,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同时简化林地利用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3.3.2理顺林地产权关系。通过摸清底数、界定范围、确权登记等方式,理顺国有林地与集体林地的产权关系,厘清权属界限,彻底解决林地无主和权属争议问题。
3.3.3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占用林地和违规改变土地利用用途的行为,确保国家储备林得到有效保护;可结合信息化手段,实现林地动态监管。
3.3.4合理规划林地布局。通过科学编制林地布局规划,统筹协调国家储备林与其他建设用地的关系,严禁占用储备林地。
3.3.5大力开展森林生态文明教育。宣传报道林地保护典型案例,曝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林地的良好氛围,增强全民节约集约利用林地资源的自觉性。对因开垦、采矿等遭到破坏的林地,及时实施生态修复,恢复其林地属性和功能。
3.4系统解决育苗问题
加大对育苗基地的投资力度,合理规划布局,扩大优质苗圃面积,努力实现优良种质资源的就地本地化供应。可充分利用闲置土地和矿山弃渣等进行造林基地建设,最大限度节约利用资源。选址时应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育树种,提高适生性。坚持科技兴林,推进营林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创新培育高产优种。加强珍贵树种、乡土树种的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推广无性系和离体培养等先进繁育技术,提高种苗供给能力。制定并落实统一的育苗造林技术标准和规程,提高作业标准化水平。在种子处理、苗木育苗、包装运输等各环节严格执行规范。推广机械化育苗和集约化育苗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智慧育苗基地建设,推广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管理,实现高效精细化经营。建立科学的抚育管理制度,制定管护作业标准,加强对造林地的定期巡视和养护。加大投入力度,采取人工和机械2种方式相结合,及时除草、施肥、松土。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确保幼林健康生长。探索智慧营林新模式,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精准高效管理。
4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储备林作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其建设事关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纵观当前,国家储备林建设面临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气象灾害、外来生物入侵、林地利用不当、育苗造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需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引下,采取系统性、整体性的对策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加强林地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及时掌握极端气象动态,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全面加强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工作,建立入侵物种监测预警体系,设置隔离防线,综合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防治手段,切实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理顺林地产权关系,完善林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林地权属,加大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确保国家储备林得到有效保护;大力扩大优良种质资源供给,推广育种和现代生物技术在林业领域的应用,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加强机械化、智能化在育苗造林中的运用,提高作业标准化和资源利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