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文化传播对大众精神的涵化培育研究 - PenJing8

景观文化传播对大众精神的涵化培育研究

   2025-09-16 史心悦0
核心提示:景观文化形式多样,包括流行的现代景观文化、传统的历史景观文化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活态化景观文化。景观文化对大众精神的涵化培育分为景观物质文化的涵化培育、景观精神文化的涵化培育、
景观文化传播对大众精神的涵化培育研究
 
史心悦,成乔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06)
 
摘要:景观文化形式多样,包括流行的现代景观文化、传统的历史景观文化及人们日常生活的活态化景观文化。景观文化对大众精神的涵化培育分为景观物质文化的涵化培育、景观精神文化的涵化培育、景观制度文化的涵化培育,其中物理场、精神场、制度场是涵化培育的三大时空场域。景观文化对大众精神涵化培育的途径主要有两大类,即线下实景景观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大众传媒景观文化的传播方式,两者的理想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共荣共生。关键词:景观文化;传播;大众精神;涵化培育
 
景观包含物质性景观和非物质性景观,其中物质性景观是指观赏者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受到的物理世界,非物质性景观是指观赏者通过想象所感知到的精神世界。景观中蕴含的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共同构成一整套景观文化,并通过人类的感官和想象带来丰富的审美享受、身心体验和精神满足。而这种享受、体验、满足毫无疑问对人具有强大的涵化培育作用,从而使人们获得身体上的放松、心灵上的自由和人格上的完善。
 
1基本概念
 
1.1景观文化的概念
 
“景观”一词源于欧洲,它最早属于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随着社会发展,景观的意义不断扩大,开始脱离视觉美学的概念范畴,扩展为土地及其上方的空间和物质的综合体[1],甚至包括各种民俗风情,从而带有了强烈的文化性和学科交叉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景观的研究开始出现了“文化转向”,关注解析景观中所蕴含的地域情感与文化意义成为时尚;20世纪90年代,景观人类学诞生,该学科方向更加致力于探讨景观的文化本质[2]和精神内涵,“景观文化”由此成为热词。景观文化是人、地联合作用的产物,它蕴含着某一族群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生活习惯及其精神信仰,饱含着地域文化的意味与价值。广义的景观文化指人类在土地上构建和使用景观过程中产生的一切物质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总和。景观文化有五大特征:时空性、传承性、社会性、直观性和功能性[3]。
 
1.2大众精神的概念
 
大众精神包括人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价值信仰等,是人内心世界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是非物质化的存在,但大众精神同样产生于社会劳动且影响着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大众精神是由无数个人的思想意识共同汇聚而成,是带有强烈社会性、群体性的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是社会意识的高度集合,并获得普遍认同与最广的接受度,但个体性独一无二、极度个性化的情感表现及内心想象等不属于大众精神。大众精神体现了社会群体性的意识与信仰,是社会、民族、时代的主流思想和心理欲求,对社会的演化、民族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由此可见,大众精神带有非物质性、社群性、普适性、稳定性等特征。
 
1.3涵化培育的概念
 
“涵化”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一种文化与另一种异质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引起一方或双方发生演绎和变化的现象[4]。影响涵化过程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文化的差异程度、接触的频率和强度、异质文化间的友好程度、文化传播的形式是单向流动还是双向互动等等[5]。涵化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受众在接触异质文化的过程中,吸收其中的有利因子,并与自身文化原有因子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形式。本研究中引用和创生的“涵化培育”是“涵化”的衍生概念,指的是通过景观文化的打造与传播,对大众的审美、思想意识、价值信仰等精神产生潜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影响。景观文化构成一种自然的环境,这种环境让大众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接受着感动、悲喜与想象,从而在无声无息中实现境界的提升、人格的升华。这种利用自然环境、文化场景触发大众、教化人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潜性教育,即不用说教式的课堂教育来影响大众精神,而是让受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及欣赏体验景观文化的过程中,感受景观文化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它强调景观文化对大众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提升大众审美情趣,涵养大众高尚品德,塑造大众的内在人格,帮助大众以更健康的状态去面对生活、面对人生,这便是景观文化更高层面上的价值。
 
 景观文化传播对大众精神涵化培育的功能
 
2景观文化传播对大众精神涵化培育的功能
 
2.1提升审美情趣
 
美能带给人们愉悦的视觉体验与心灵感受,所以,对美的追求一直是人类自发的举动。人类对美的热爱与追求,使我们的生活更具创造力与魅力;同时,公众的审美力既可以培养,也值得培养,而景观文化包裹着人类,使人类融汇其间,所以值得对景观文化的审美涵化功能进行研究。景观文化的美主要体现为景观的物质美和精神美,物质美即景观通常都会以物的形象进行塑造,且以实体的空间、色彩、线条、光影、肌理等作为载体传播美的理念和造物精神,这种外在的、物质化的形象给人以感官享受和视觉满足;景观文化的精神美主要指景观的意蕴美与气韵美[6],意蕴代表了景观内在的情感、风骨、灵魂、精神等,它给人以超越感官的体验,能让人体会到来自精神上的感动,气韵主要是指景观的气息、生命的律动、活态的韵味、场域的收放与变化等,有了气韵,景观就有了生命且生动活泼起来。景观所呈现出的和谐之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与变化之美常常令人动容动心,能唤起人们对自然、生命及艺术创意的尊崇。
 
2.2涵养高尚品德
 
美能涵养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立身走天下的根基,也是大众幸福感的源泉、更是社会文明发达的表现,景观文化毫无疑问是社会之美、自然之美中最重要的范畴。
 
在景观设计中经常会有植物配置,植物通过自身的自然特性向人们展示了各自的生命形象,这些生命形象与人类的生死和命运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所以植物景观就带有了与人可以类比的文化价值。例如,南京明孝陵内的梅花,每年初春竞相绽放时,能吸引全国各地的游人前来观赏,梅花不畏严寒、高洁独立、自强不息的品性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梅花由此也成为南京的市花;又如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碑四周延绵不绝的松柏林,代表着不屈不挠、屹立不倒的革命精神,松柏四季常青,不畏严寒,生命力旺盛,与坚毅刚强、坚忍不拔的革命斗志息息相通;南京牛首山上的竹林蕴含着刚直不阿、健康长寿的深刻含义,竹子被称为植物中的“君子”,与其身隐于野、外形直堂、内心虚和、超然淡薄之特性一脉相承。景观中隐含着许许多多类似的自然性文化要素,这些自然性文化要素触发了人们的想象,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与物相通,与景呼应,从而由物及己、由势及运、由身及心进行全面的内省与自悟,进而实现情操和精神上的升华。
 
2.3塑造价值信仰
 
景观文化内容丰富,无论是流行的都市时尚景观,还是传统的历史遗迹,或是大众一般的生活形态,都包含了一定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这些文化信息和文化内涵借助物质载体,通过受众的感觉和知觉深入受众内心,形成受众的心象和记忆印痕。心象和记忆印痕通过长期内化,就能影响受众的文化意识和精神观念,进而有助于塑造价值信仰,尤其是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性旅游景观、有名气的自然遗产、名人雕塑、名人故居、英雄纪念碑、城市历史文化墙、古代文化遗址、人文遗迹等,最容易让大众受到教育,并增强受众的文化自信心。景观文化是不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一直在默默地影响着大众的身心,有意无意地巩固着大众的意识形态,并将人与物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人们在印象或潜意识里承认自己与景观文化之间的相生性甚至同一性,不管是物化景观还是风俗人情、社会礼仪类的活态景观都是如此。例如居住在城市中心的社群,往往会将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当成自己家的方向,农村人骨子里总会对田园乡村和宽阔的土地怀有深沉的爱,在相同的受教育程度下,革命老区的人们对革命精神会更加熟稔,理解得更加通透。山有山仙、水有水神,庙堂自有威仪,乡间自有温情,天下的宗教、党派都有自己的精神领袖、文化传承和发祥地,而宗教建筑更是宗教在大地之上传播的硬性表征,这些洋洋大观的景观文化对人类精神信仰的塑造不容小觑。
 
3景观文化传播对大众精神涵化培育的内容
 
景观文化系统可以分为3个层次,分别是物质文化层、精神文化层和制度文化层。其中物质文化是景观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景观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景观文化发生和成形的运行规则或法令,是景观文化中最权威的部分[7]。
 
3.1物质文化的涵化培育
 
景观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类创造的、客观存在的、蕴含文化的物质景观实体。它与环境的关系较为密切,体现了一定区域独特的文化传统。这些物质文化主要体现为建筑、聚落、道路、农田、民族服饰等,物质文化层是景观文化中最基础的层级,它是景观文化的物化载体,也是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体现、发展和继承的基础[8]。
 
景观文化需要通过物质载体对人实施直观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为一种情境化的涵化培育,即众多或一系列物质载体构筑成封闭或开放的物理场、物质时空,受众身处这样的物理场、物质时空,就不可避免会融入情境,从而产生自己也是物理场、物质时空一分子的错觉,一旦形成这样的错觉,受众就会顺应物理场、物质时空的演变,自觉地接受场景要求,去修整自己的心态和精神状态,以便更贴切地迎合环境,这也是一种内我自变过程[9]。西方人会穿最正宗的礼服去观看舞台剧,在寺庙里参拜佛陀的人,往往都很肃穆而虔诚。
 
城市居民更愿意享受现代化的科技生活,农村居民更钟情于自然的田园风光,究其原因,是大众对不同物理场、物质时空的主动顺应。再如精湛的技艺、奇妙的结构、奇异的造型、神奇的肌理等物化要素,对人都有直观的吸引力,人在欣赏高级物造的过程中,往往会收获感动,进而产生叹服,这种感动和叹服印刻在人的记忆深处,从而改变着人们的物质观、世界观和哲学观。
 
3.2精神文化的涵化培育
 
景观文化中的精神文化主要是指物化景观背后所蕴含着的思想、观念、认知、情感等范畴[10]的隐文化,物质文化具有常形,但也容易遭到破坏,隐文化不具有常形,但也可能在人心中更加根深蒂固。拿革命精神来说,头可断、身可灭,革命意志不可改。在日常生活中,改变一个人的价值理念、个性特征远比改变一个人的相貌和肉身更加困难,所以,景观精神文化的设定、传播之重要性可想而知。精神文化的破与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人之初就要潜移默化地传授和教化,在父母、家庭、家族、学校、社会一贯而坚持的影响下才会有效。
 
如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丰富,包括着天人合一的人本观念、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道德品格、崇尚和平的民族精神、超越功利的人文精神、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等。我们自小就接受着这些价值观的教育,加之自己的血液中流淌的这些民族文脉,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固有特色,自然更能理解这些中国精神的本质。国家通过利用这些民族精神塑造出来的景观体系,对沉浸其中的民众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目的在于让当地人引以为豪,让外来的欣赏者深受感染[11],这也是维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3.3制度文化的涵化培育
 
景观文化中的制度文化,是指景观中蕴含着的如社会风俗、制度规范、行为准则等柔性的东西,它同样在潜移默化中规范着人类的活动,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影响社会的前进方向等,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景观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产生,蕴含着一定的社会规范与制度,甚至成为这些规范和制度的传播载体,如象征着国家权力的景观雕塑、法制机构高大而庄严的建筑、道路系统中的强制性行路标志、各类公民的行动指南、受国家法律保护的公共设施、保护大众权利的各种监控系统、治国方略和政治理念的宣传设施、伟人塑像、英雄纪念设施等,都体现着浓郁的制度文化色彩,景观中的制度文化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隐形的道德规范和法制精神,其存在与运用的主要目的就在于维护和传播社会价值中的正能量,从而规范大众的行为,提升大众的综合素质,净化全社会的风气,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如果说景观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构建了精神场,那么景观文化中的制度文化也形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制度场。
 
4景观文化传播对大众精神涵化培育的途径
 
景观文化重在传播,只有广泛的传播,才能发挥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景观文化可以通过线下载体、线上平台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通过形成浓厚的社会景观文化氛围,为景观文化对大众精神的涵化培育提供良好的通道体系。
 
4.1景观文化实景化搭建
 
景观文化实景化建造的内核,在于将优秀的文化内涵融入特定的时空,以实现特定的功能,尤其是文化功能。对于景观文化的实景化建造,不仅需要掌握建造的工艺,还要深入了解中国的哲学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当前,部分景观建筑抛弃了民族文化传统,一味地模仿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网红”建筑,使景观流于肤浅的表面现象,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特色。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的人民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历史文脉等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气质。因此,在景观文化的构建方面,应注重发掘当地独有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气质,并结合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深层次的价值需求与审美习惯,将这些精神文化内涵与景观设计相融合,营造出符合当地社会文化氛围的景观,使景观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景观文化的实景化搭建是文化传播的基础,是构建景观文化物理场、物质时空的关键步骤,也是文化集中呈现和涵化培育大众的第一步,景观文化实景化搭建完成之后就很难移动,更多时候是一种自守式的传播方式,只有路过的人才能看到,才能真切感受到,一切实景虚拟影像的传播,其实已经失去了物理场、物质时空的真实感和配套性能,就像没有真正登上过长城的人,永远无法感受长城的巍峨、雄壮与苍茫。
 
4.2媒介景观文化的构建
 
这里的媒介指的是各种大众传媒,尤其是建立在现代科技之上发展、壮大起来的新兴媒体,而媒介景观文化是指在新媒体上广泛传播的文化内容、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这些内容构筑了一道独特的媒介景观文化,这种景观文化主要是虚拟的、活动的、更加个性化的,但对大众的影响力也是异常巨大的,因为当下就是一个借助新媒体而全面展开的“读图时代”[12]。“读图时代”的大众传媒占据着大众日常的生活,对大众形成重要影响。通过大众传媒构建的景观文化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或个人层面,都成为不可回避的方式方法,是发挥景观文化对大众精神涵化培育最直接、最广泛的有效途径。
 
大众传媒通过对景观文化拟态环境的构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景观文化氛围,这里各种不同景观文化混杂,大众可以在技术环境上对各种景观文化进行比较、批评、讨论,从而开启了一种沉浸式的漫游,前景、后景、背景在大众传媒上更加透明、重叠,提升了探索的难度,但也更加激发了大众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大众传媒不但是景观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其自身也构建出了丰富多彩的网上景观文化,如各种文化内容、价值取向、政治意识、商业生活、教育形式,都可以通行其间,在人们刷屏的过程中刺激着人们的精神,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如今,微博、微信、抖音、B站、快手短视频等平台几乎已经融入了大众的现实生活,不仅仅在虚拟层面,甚至在现实层面开始全方位左右人们的行为和观念,从而将大众从二次元世界推向三次元世界,我国由政府推行的融媒体政策和全媒体体系的建设正是对这一历史性变革所作出的积极回应。
 
5结语
 
中国国土辽阔、历史悠久和多民族融合的特点,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区域景观文化,这些景观文化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大众精神的涵化培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景观文化的传播,既有各地实景打造的物理场、物质时空式的直观性传播,也有更加兴旺发达的大众传媒的网络传播,线下实景传播和线上媒介传播可以形成双向互补,但相互不可完全替代,即线上景观文化成为线下实景景观文化的即时性宣传模式,线下实景景观文化又为线上景观文化做了强有力的背书,为线上景观文化的真伪、虚实做了托底,或者说,线下实景景观文化应该是线上景观文化的底线。总之,无论是对于大众传播研究,还是对于文化景观设计的跨学科、交叉性研究,今后都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视角和方向。
 
 
更多>同类园林
最新文章

网站首页  |  关注我们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鄂ICP备180161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