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色彩在森林景观中的应用
王钰,王锦,刁秀丽,陆子婧,郭文成,张喆*(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24)
摘要:在常见的各类景观设计中,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落叶等都可以用来体现植物季节变化,是森林景观规划过程中能够展示景观吸引力的重要方面。森林景观中植物色彩的季相变化,充分反映了景观的时序美,在风景园林中对物象的表现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研究植物色彩在森林景观中的应用,阐述植物色彩的量化方法、植物色彩的体现途径及植物色彩在森林景观中的应用,整理总结植物色彩在森林景观中的应用表达,以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森林景观中植物色彩表现的景观内容。
随着中国人居环境和风景园林事业的迅速发展,园林城市的建设越发蓬勃,针对森林景观的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计算机行业以及大数据的发展,让数据分析更加便捷且可视,更有利于森林景观领域的发展。对植物色彩的研究,可以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分析植物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森林景观中植物配置、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研究,而且也可以作为植物资源与景观评价的依据。
1植物色彩量化方法
森林景观中色彩部分主要体现在植物色彩方面,植物色彩各部分构成较为复杂,同时,植物色彩构成也容易受时间、季节更替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人们进一步拓宽了色彩量化方法的研究,现应用较广泛的植物量化方法有3种:目视对照、仪器测量和软件分析。
1.1目视对照
目视对照法是将植物叶、花、果等部分的色彩用比色卡对比记录,以人眼对色彩的辨别为依据,记录最接近植物各部分色彩的比色卡标号。目视对照法的优点是采集到的色彩数据数量较多且大多准确,缺点是色彩采集的工作量较大,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不同采集人员得出的结果可能会有出入。在类型众多的比色卡中,NCS色卡描述的是色彩的纯视觉属性,陈丽飞[1]运用NCS量化研究了长春市高校植物秋季色,根据NCS色彩编号,可以直观地看出色彩的黑度、彩度及色相数值,色彩直观感强。
1.2仪器测量仪器
测量是使用专业的色彩仪器对植物色彩取色。孙百宁[2]在对中西方经典风景园林色彩量化分析时使用了Pantone色彩检测仪进行色彩提取量化。市面上常见的颜色检测仪有接触式和电脑色差仪2种,Pantone色彩检测仪是接触式的色彩采集仪器,检测色彩时,将需要取色的植物与仪器接触即可得到植物该部分的对应色值。使用仪器测量法取色速度较快,得到的数据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且采集到的数据可以在仪器内部转化色彩模式,方便后期色彩量化处理,但缺点是取色器取色的结果可能会受周围环境影响。
1.3软件分析
将实地调查拍摄的照片利用ArcGIS、Matlab、Col-orImpact、Photoshop等软件进行色彩分析,利用地理信息处理软件进行色彩斑块勾画和数据处理,最后导出tif文件并导入Fragstats软件中,计算色彩斑块构成的空间数据。有研究者利用Matlab软件对采集到的景观图像进行处理,提取图像中的色彩,实现植物色彩的量化,在自拟程序中对色彩进行颜色区间划分,从色相、饱和度、明度3个层面,将一些具有相同特征的色彩进行归类。ColorImpact软件也具有提取图片对应色彩数据及各个色彩比例的功能,通过提取实地调研拍摄的图片,读取植物各部分器官的色彩、各类色彩所占的面积数值,后期便可进行不同层次色彩因素的数据分析。同时,也有研究者将森林景观图像转入Photoshop软件,使用HSB模型推算色彩得出最后适宜的植物色彩,用于对比分析景观中适宜的色彩范围。软件分析法取得的植物色彩数据较为精确,对于色彩的分析更加迅速直观,在色彩量化方面具有实用性、可重复性的特点,能够初步实现较为客观准确的对植物色彩的描述,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目视对照和仪器测量中存在的主观性问题,但划分依据尚无统一标准,不同软件分析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2植物色彩体现途径
2.1植物叶色
植物叶色是体现植物色彩的主要途径,研究者多从分析植物叶色的色彩构成,得出植物四季叶片生长的颜色变化。同时植物种类、地理位置、气候等因素皆会影响植物叶片的色彩表达,通过对植物的色彩分析,发现植物叶色变化跟随时序变化而变化。春季植物叶片色彩主要体现为绿色系,不同绿色综合在一起体现出植物新生叶片特征;夏季叶片色彩由黄、绿、蓝3种主体色彩为主,植物叶片色彩种类较为丰富;秋季植物叶色变化较为明显,植物的落叶变化、变色植物叶片由绿色系变为黄色系、红色系等,秋季是凸显植物叶色变化的最佳时期;冬季植物叶色在不同地域略有不同,北方植物叶色呈现灰绿或落叶后的萧条,南方植物叶色主要为绿色系,与春季的植物叶色表现较为类似。
2.2植物花色
丰富的花色是呈现植物色彩的主要途径,在不同季节变化最为显著。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色彩斑斓的花色更容易被注意。因此,营造优美的花色景观时,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花草植物观赏时间和生长习性,从植物色彩、植物特征等各方面综合考量,充分体现花草植物的时间与空间变化。为延长花期,设计者可以将花期长的植物栽植地扩宽,或将植物分层配置,以此使开花季节景观逐层变化,主题景观得以长久保持。
3植物色彩在森林景观中的应用
3.1植物色彩与空间构成
植物在不同时空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植物叶片颜色由浅入深、花色从无到有、果色逐渐成熟等方面。由于植物的生长习性各有不同。因此,在时序变化中不同植物的观赏特性在不同时段会有不同的呈现状态,这共同构成园林环境缤纷的色彩景观。通过植物色彩的季相变化,展现出生命活力的四季色彩画卷,给景观增添生机,大幅度提高了森林景观空间的丰富程度。通常,植物在森林景观中可以充当主景、配景等角色,作为森林景观的主体,不同的配植方式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植物色彩空间,以植物色彩为基底,能增加森林景观中的层次感,使植物的自然美在森林景观中得到突出,并利用合理配置植物、丰富景观内容等方式,能在森林景观中创建出近景、中景和远景的景观效果。在景观设计中,植物的颜色、形态、整体轮廓等随着时间动态变化能够表现景观空间的变化,各式各样的植物配置形式,加上季相中色彩、形态等的变化,能使空间实现重组,让森林景观跟随季节变化呈现不同的景观和空间层次,增强其景观观赏性。
在森林景观中,植物色彩部分与其他景观类型地位相似,主要与水体、建筑、山石等景观要素相互结合,植物配置主要考虑其色彩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和谐统一性。与此同时,灵活运用空间虚实、开合对比、空间大小等方面,也能提高森林景观的艺术效果,实现森林与景观的彼此结合,以产生更强的融合和感染力。
森林景观中丰富空间的手法,可以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空间构成的手法,使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拟人景观来丰富空间,例如运用植物所象征的高洁品格、优良品质等凸显造园者想表达的不同意境。结合植物四季变化对空间造景产生的影响,可以充分体现时序变化带来的观感上的变化,营造出不同的空间产生独特意境,并灵活表达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
3.2植物配色共性规律
同其他类型的景观一样,在森林景观中植物配置主要考虑色彩、时间、空间3个方面。而植物作为最能体现景观特色的造园要素,植物色彩随着时间推移,能在时间和空间中呈现不同的变化,从而生成不同类型的景色。
植物色彩在不同时间的变化能够营造出不同类型的景观供人观赏,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对游览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远观其势,近观其质”是研究者最想达到的目标,为了展现季节变换所带来的时序变化之美,需灵活运用好植物各部分器官随季节变幻的规律。针对春季森林景观植物群落的组合,需选用类型较为丰富、层次较为多变的植物组合,充分考虑植物的观赏性及互补性,对于植物群落观赏期的重叠搭配和群落空间的组合,也应形成完整体系,实现将植物与色彩要素融为一体。
在营造秋季的森林景观时,应从横向和竖向两方面考虑时间变化,将叶色、果色、花色等可能彼此重合的部分综合考虑,从横向部分营造秋季植物色相变化景观氛围时,需从时间动态变化方面考虑,以纵向的植物叶色、果色和花色等方面考虑植物配置,营造有时序的森林植物景观。在森林景观营造时,也要考虑乔灌草不同层次的植物搭配,更好地体现植物群落的色彩特征。如运用地被植物衬托中层植物为最佳视线范围,从植物不同部分例如叶、花、果等,在不同群落层次上展示植物的秋季季相美。上层植物群落种植秋色叶乔木,将植物与天空整体搭配,远距离观赏;中层以植物各部分颜色叠加,将植物的可观赏部分综合考量;下层选择彩色植物来丰富森林景观的秋季季相,通过上、中、下三层彼此结合,科学与艺术结合,以营造出丰富的美感。
视觉方面,针对森林景观的植物色彩部分,合理的颜色搭配可以在视觉上形成较强的冲击,不论孤植、丛植或群植等,以点、线、面相结合的形式,形成色彩带或色彩面,秋季景观季相变化也可从此角度多加考虑,充分融合时间与空间的对比,实现森林景观中植物色彩的最佳显示。在观赏森林景观时,观赏者的欣赏距离对景观观感有不同的影响,近距离审视时,更易凸显出单独点的色彩亮点;中距离观赏时,能够欣赏各类色彩融合的景观;远距离欣赏时,主要体现整体色彩的分布排列,能够体现设计者对植物色彩规律的设计韵律。
4结语
目前,针对森林景观中植物色彩方面的应用研究,不论是从量化方法还是体现方式上进展都相对缓慢,基本没有统一且系统的色彩量化方法。通过对植物色彩的量化分析,可以从直接的观赏角度提升森林景观质量,为植物配置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并以此营造出色彩丰富、美景度高的植物景观。
植物是季相变化的主体,也是色彩变化的主体,设计者应对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征等有深刻的认识,配置植物时不能千篇一律,应该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协调植物季相在空间上的过渡关系。植物色彩在森林景观中的呈现不可或缺,了解植物色彩的量化及体现方式,对目前景观设计的应用研究十分必要,能够为后续森林景观中的植物搭配提供富有建设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