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辣椒山地现代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摘要:遵义辣椒全产业链具备规模,围绕遵义辣椒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内容进行调查研究,梳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生产存在问题,提出产业发展对策,供行业参考。
遵义位于贵州北部,是山地农业大市。辣椒是贵州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的全省农业六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是遵义的传统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和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遵义辣椒种植、加工、市场全产业链具备规模,在山地资源条件下,如何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是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本研究围绕遵义辣椒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等内容进行调查研究,梳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生产存在问题,提出产业发展对策,供行业参考。
1发展现状
1.1辣椒种植
遵义市辣椒种植面积13.3万hm2,全市14个县(市、区)均有种植(其中种植规模在1万hm2以上的县区有4个),有辣椒专业镇村60余个,年鲜椒产量在250万t以上,种植产值100亿元,带动60万农户增收致富(其中职业椒农5万户)。认证有“遵义朝天椒”“绥阳子弹头”“黄杨小米辣”地理标志农产品和“虾子辣椒”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持有遵义朝天椒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形成以播州指形朝天椒、绥阳子弹头、湄潭团籽椒等为代表的辣椒种植规模产业带。
1.2辣椒加工
遵义辣椒加工品类丰富,有初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主要有干辣椒、泡辣椒、油辣椒、糟辣椒、辣椒面、辣椒酱、复合调味、辣椒碱、辣红素十大系列。有辣椒加工企业130家(主要分布在播州区、新蒲新区、绥阳县、湄潭县、凤冈县),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39家,年加工产量40万t、加工产值50亿元,形成中部辣椒复合食品加工、东部辣椒调味品加工、西部和北部辣椒原材料加工为主的集聚区。
1.3辣椒市场
遵义于2020年8月获批省部共建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市场核心中国辣椒城有交易零批、加工包装、信息发布、质量检测、冷链仓储、物流配送、金融服务、综合配套等服务功能,年可满足75万t辣椒交易量,有印度、缅甸和我国贵州、河南、山东、新疆、内蒙古等地辣椒进场交易,遵义市场年干辣椒交易量50万t、交易额100亿元,形成了以中国辣椒城为中心,以播州、绥阳、湄潭、正安、习水、务川等县区重要产地为纽带的辣椒市场网络体系,是全国辣椒集散交易中心。
1.4基础设施
遵义市有设施大棚面积约550hm2,其中玻璃温室大棚(基本配套水肥温光等设施设备)约14hm2、钢架连栋大棚约80hm2、简易插地钢架大棚约456hm2。年辣椒育苗利用设施500余万m2,茬次育苗约30亿株(主要采取漂盘育苗和穴盘育苗),可满足约7万hm2生产基地用苗;有冷库100余座,批次贮藏量达14.3万t,其中中国辣椒城有集中冷库30万m3、批次可贮藏干辣椒2万t;有大(中)型烘干线200余条,有烘房4000余间,鲜椒烘干能力6500t/d。
1.5科技应用
近年来,累计实施遵义辣椒“换种工程”共10万hm2,推广优良品种40余个次,规模基地良种覆盖率100%,以换种工程为载体,每年建设辣椒生产示范点400余个,年示范面积0.7万hm2,开展辣椒新品种示范评选推广(共评选出辣椒新优品种和潜力品种100个,为品种更新换代提供科学支撑),熟化集成推广辣椒集约化(漂盘、穴盘)育苗、轻简化栽培、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机械烘干等技术,全市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率60%,规模化基地100%采用机械烘干,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提升辣椒种植水平。
1.6生产方式
辣椒种植主推订单种植,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经纪人+村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年订单规模7万hm2,规模基地100%订单。辣椒加工以民营企业加工占多数,近年来,持续组织开展辣椒加工企业“小巨人”培育工程,实施2020-2022年贵州朝天椒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获中央专项资金1.08亿元,30余个龙头企业新(改、扩)建辣椒加工生产线50余条次,全市有辣椒加工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共300条,年辣椒加工产量40万t、辣椒加工产值50余亿元,带动约4000个工人稳定就业。
1.7经营体系
培育有职业椒农5万户、种植专业合作社387个、家庭农场82个、加工企业130家、农资服务主体255家,有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约3000名经纪人发展辣椒贸易,联合有关科研院校组建遵义辣椒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有遵义市辣椒行业协会、遵义市辣椒商会、遵义市辣椒产业研究会等行业组织,组建有10家国有平台公司(其中市级2家,为遵义辣椒产业集团公司和遵义供销控股集团辣椒产业公司,县级8家)服务辣椒产业发展。

2存在问题
2.1产业链延伸不够
遵义辣椒在种植、加工、市场环节具备规模,但整个产业链延伸不够:一是科研转化不具优势,有省市辣椒科研机构,并培育出很多优良品种,但缺乏相应市场化的转化服务平台,应用推广不好(单个品种在遵义年推广较多的有0.5万hm2);二是产业专业化分工不细,专业种苗服务商缺乏,全市仅有几个且规模不大,年辣椒商品种苗供应量约5亿株,仅可满足约1.3万hm2大田生产用苗;三是加工以辣椒调味品占大部分,产品附加值低,且同质化竞争严重,辣椒复合食品、辣椒医药、辣椒化工产品少;四是产业链下游服务商不足,辣椒加工包装年购买包材费用在2亿元以上,但多由外地服务商提供。
2.2生产体系不够强
一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遵义耕地坡地多、平地少(全市6°以下耕地面积仅有6万hm2,占9.7%),且地块破碎(全市户均有效耕地面积仅有0.44hm2,且承包地块分散为10~14块),先天基础条件欠缺;二是现代设施装备应用不足,机械化程度低,2022年全市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为50.65%,辣椒种植机械化主要在育苗播种、整地起垄、施肥用药、干制等部分环节,综合机械化率约40%;三是加工现代化不强,加工产品多以食品加工为主,且初(粗)加工较多(约占60%)、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竞争严重,精深加工企业有自动化、智能化加工生产线的约占30%,科技支撑能力不强;四是产销信息化不强,产销渠道信息不对称,基地种植品种、规模、上市时间等信息未有集中平台统一发布,辣椒云、买辣网等信息平台未能共享,多数辣椒制品销售还是传统线下渠道,电商渠道仅占15%,鲜椒电商销售更少。
2.3经营体系不够强
一是种植户文化程度不高,遵义辣椒种植大部分(约60%)为农户分散种植,且80%以上种植者是中老年人,习惯采用传统经验种植;二是加工企业小、散、弱,多数加工企业是传统的家族式经营(占70%),缺乏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遵义有市级以上辣椒龙头企业61家,产值上亿企业仅4家,且单个年产值低于2亿元;三是各环节经营主体各自为政,产销联合紧密程度低,未形成有效的产加销联盟(专业合作社也是松散型),行业商(协)会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组织化程度不高;四是社会化服务模式不足,全市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255家,服务能力8万hm2,不能满足生产服务需要,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和营销咨询服务机构。
3发展对策
3.1延伸产业链,强化价值链,提升三产融合度
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立足区域产业资源,按照区域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和以农户为主体的要求,相对差异化推进辣椒集聚功能区建设,培育专业镇和产业大县,持续打造朝天椒优势产业集群;二是加大地方辣椒种子(种苗)经营主体培育,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培育辣椒种子(种苗)育繁推联合体,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地方优良辣椒品种的应用推广力度;三是加强辣椒新产品开发,鼓励企业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向产品多元化延伸,减少同质化生产,实现产品特色化、多元化,拓展辣椒加工产品新赛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价值链;四是培育辣椒营销服务主体,重点引进辣椒市场开发运营、电商运营、外贸出口、品牌推广、营销策划企业,强化外贸业务,开拓国外市场;五是做大做强产业品牌,采取“1+N”(即遵义朝天椒公用品牌+N个产品品牌)模式,培育壮大产业品牌,以优势品牌带动产业链条发展,形成强大的示范引领效应,提升产业价值链。
3.2机械化降本,现代化赋能,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用现代化装备武装生产,根据山地生产和加工情况,加大辣椒育苗、种植、加工等环节机械化研发应用力度,大力推广机械化育苗(播种)、种植(整地、移栽、田间管理)、采收、烘干及智能化自动化加工等设施设备,宜机则机,降低辣椒生产成本;二是用现代科技赋能生产,持续实施遵义辣椒换种工程,主推地方特色优良品种,以换种工程为载体,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推广应用辣椒健壮育苗、轻简化栽培、精准施肥、病虫草鼠害绿色防控等措施,熟化集成山地辣椒现代化栽培技术体系,赋能生产;三是用现代生产方式服务产业,强化农企、农超、农校对接,大力发展订单种植,督促订单双方履行合约,构建便捷、畅通、稳定的产销渠道,并全面推行辣椒种植险和价格险,强化辣椒生产风险保障机制;四是丰富销售方式,支持开展鲜椒商品化处理(清洗、分级、预冷保鲜和包装贮运),推行贴标上市,引导开展直播带货、电商、微团购等新营销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
3.3培育壮大主体,强化组织程度,提升现代经营体系
一是培育“现代新农人”,大力实施职业椒农培育工程,重点围绕辣椒种植、加工、营销、质量等环节,持续加强对椒农新型适用技术和营销模式的培训,把返乡农民工、退役军人、大学生纳入培训对象,引导支持到农村创业发展辣椒产业,稳定提升辣椒生产;二是发展新型经营主体,扶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经纪人、贸易商等新型经营主体,在金融、保险、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群体;三是培育龙头企业,争取各级政策支持,集中力量推动优势企业做大做强,鼓励规模企业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是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机耕种作业、田间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以及辣椒烘干、仓储物流等现代服务组织,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经营模式,通过服务现代化带动生产现代化;五是积极指导扶持行业商协会发展,提升商协会的自我发展、服务和管理能力,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构建辣椒产加销联合体,提升行业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经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