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蓝根霜霉病防治药剂田间筛选试验
摘要:为筛选低毒、安全、高效的杀菌剂用以防治板蓝根霜霉病,选取了6种药剂在田间验证了其对板蓝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并对作物安全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均可获得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防治效果较好的为1%申嗪霉素悬浮剂、8%嘧啶核苷可湿性粉剂、250g/L嘧菌酯悬浮剂和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4种药剂,每667m2推荐剂量分别为100~120mL、800~1500倍液、50~90mL、30~50g,所有药剂均对板蓝根生长安全、无药害。该研究为生产上防治板蓝根霜霉病提供了用药指导。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菘蓝[Isatisindigotica)Fort.]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其化学成分主要有生物碱类、黄酮类、木脂素类、有机酸类和甾醇类等[1-3],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菌、抗肿瘤、解热、增强免疫、护肝等多种作用[4-5]。作为黑龙江省重点发展的药材品种“龙九味”之一,板蓝根近年来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推动了许多药农大量种植板蓝根。然而,随着板蓝根人工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其病害也随之加重,其中霜霉病是发生较为严重且普遍的病害之一。
板蓝根霜霉病病原为菘蓝霜霉(PeronosporaisatidisGaum),主要危害板蓝根的叶片,其次是茎、花梗和种荚等。初发病时,叶正面会出现褪绿的黄白色或黄色斑点,其边缘不明显,之后病斑逐渐扩大,由于叶脉的限制,病斑会呈现出多角形或不规则状,潮湿时,叶背面对应处着生灰白色霉状物,若环境高度潮湿,叶表面也可形成大量霉层,以至覆盖全叶[6-8]。发病后期,叶组织坏死变褐,最终黄化干枯。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及肥厚组织在土壤中越冬,或以菌丝体在受侵染的病株内越冬[9]。病菌的孢子囊借助风雨传播,在整个生长季能引起多次侵染。
随着大面积高产田逐年增多,霜霉病对板蓝根的产量造成的严重影响,成为当下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控制该病害的发生,本研究在田间选用6种杀菌剂开展了药效试验,并评价了其安全性及防治效果,旨在为生产上控制板蓝根霜霉病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
试验地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江北村,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为砂壤土,肥力均匀,pH值为7,有机质含量为5.72%。供试板蓝根品种为菘蓝。播种时间为2021年5月18日,采用垄播,垄距62cm,人工播种,播种量为1.5kg/667m2,667m2施肥量为复合肥60kg、生物肥5kg,试验区内栽培管理条件基本一致,9月下旬采收。试验地按照常规进行生产管理。未使用其他药剂防治病虫及非靶标杂草。
1.2试验药剂
1%申嗪霉素悬浮剂,上海农乐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8%嘧啶核苷可湿性粉剂,武汉科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巴斯夫欧洲公司;250g/L嘧菌酯悬浮剂,先正达南通作物保护有限公司;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美国杜邦公司;47%烯酰·唑嘧悬浮剂,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
1.3试验设计


本试验选用6种药剂,每种药剂配制2个剂量,即1%申嗪霉素悬浮剂100、120mL/667m2,8%嘧啶核苷可湿性粉剂800、1500倍液,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50mL/667m2,250g/L嘧菌酯悬浮剂50、90mL/667m2,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30、50g/667m2,47%烯酰·唑嘧悬浮剂40、60mL/667m2,以及空白对照(清水),共13个处理(详见表1),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处理小区面积为20m2,重复4次。
1.4施药时间及方法
试验于2021年7月8日霜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1次施药,7月16日进行第2次施药,共施药2次。采用HD400背负式喷雾器(新加坡利农私人有限公司),按设计用量进行叶片正反面喷雾,先在空白对照区喷施清水,然后在施药处理区由低剂量到高剂量处理施药,喷液量为450L/hm2。
1.5调查时间和方法
于末次施药前(即7月15日)和末次施药后10d分2次调查并记录发病株数及病情指数。采用绝对值调查法。每个小区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选5株,每株调查2片叶,根据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10]。
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21%~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50%以上。
1.6药效计算方法
病情指数和防效的计算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公式如下: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1)防治效果(%)=(CK1-PT1)/CK1×100(2)式(2)中,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1.7数据处理方法
用Duncan’s新复极差统计法比较各处理间对板蓝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利用D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药剂对板蓝根霜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不同药剂处理在防治板蓝根霜霉病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按从大到小顺序排列,依次为:250g/L嘧菌酯悬浮剂90mL/667m2,防治效果74.7%;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50g/667m2,防治效果74.4%;1%申嗪霉素悬浮剂100mL/667m2,防效72.8%;1%申嗪霉素悬浮剂120mL/667m2,防效72.6%;8%嘧啶核苷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防效70.5;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30g/667m2,防效68.3;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0g/667m2,防效68.1;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50g/667m2,防效66.2;47%烯酰·唑嘧悬浮剂40mL/667m2,防效64.8;8%嘧啶核苷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效63.0;250g/L嘧菌酯悬浮剂50mL/667m2,防效62.8;47%烯酰·唑嘧悬浮剂60mL/667m2,防效59.4%。经方差分析,各药剂处理间防效没有显著差异。
2.2不同处理的安全性
经调查,在试验期间,所有供试药剂均无药害发生,板蓝根长势正常,且未发现药剂对其他有益生物产生任何不良影响。
3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条件下,1%申嗪霉素悬浮剂、8%嘧啶核苷可湿性粉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250g/L嘧菌酯悬浮剂、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47%烯酰·唑嘧悬浮剂6种药剂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对板蓝根生长安全、无药害。其中,1%申嗪霉素悬浮剂、8%嘧啶核苷可湿性粉剂、250g/L嘧菌酯悬浮剂和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4种药剂在田间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依次为72.6%~72.8%、63.0%~70.5%、62.8%~74.7%、68.3%~74.4%,可推荐优先使用。建议于霜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开始用药,间隔7~10d喷1次药,连续2~3次。推荐使用剂量为:①1%申嗪霉素悬浮剂用量100~120mL/667m2;②8%嘧啶核苷可湿性粉剂用量800~1500倍液;③250g/L嘧菌酯悬浮剂用量50~90mL/667m2;④52.5%噁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用量30~50g/667m2。
板蓝根作为一种中药材,在对其开展防治工作时,应牢固树立绿色防控理念,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制定综合防控方案。本试验中供试药剂的防治效果不如人意,若将施药时间适当提前,或许能获得更为理想的防治效果。此外,还应继续开展板蓝根霜霉病防治药剂的筛选工作,并采取药剂混配使用,以及适当轮换用药,从而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