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江林区沙枣林主要有害生物防治技术解析
摘要:林业有害生物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潜伏性、暴发性和毁灭性,是破坏森林生态平衡最主要的自然因素,若不进行有效的防治,会严重阻碍生态环境的构建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九龙江林区沙枣林为例,选取了杨树锈病、杨树腐烂病、杨干透翅蛾、光肩星天牛、春尺蠖、榆绿毛萤叶甲6种主要病虫害,分析了其为害症状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旨在最大程度减轻有害生物为害,促进九龙江林区可持续发展。
九龙江林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地处100°18′45″~100°26′00″E、38°58′00″~39°04′00″N,距离市区17km。截至目前,林场总经营面积为2533.33hm2,其中,近熟林面积1353.83hm2[1],海拔1400~1550m,地貌主要由沙地组成,土壤主要为风沙土。林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雨稀少、日照时间长,年均降水量113~120mm,年均气温7.8℃,无霜期138~180d,常伴有沙尘暴、大风、干旱、霜冻等灾害性天气。
近年来,随着九龙江林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化林工作,广泛栽植沙枣,造林成果突出,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及维持区域生态环境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沙枣林面积逐渐增加,林业有害生物为害程度呈进一步扩大之势,已经成为威胁沙枣林资源及林区生态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选取九龙江林区沙枣林主要病虫害,即杨树锈病、杨树腐烂病、杨干透翅蛾、光肩星天牛、春尺蠖、榆绿毛萤叶甲,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采取农业、生物、物理、化学防控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以全面有效控制有害生物为害。
1杨树锈病
1.1为害症状
杨树锈病又名黄粉病,主要为害樟子松、杨树等树种的叶片和嫩梢。受害初期,叶片会出现黄色斑点,黄色粉堆布满叶背,即病菌的夏孢子堆[2],随后形成大型枯斑,叶背病部隆起。杨树锈病会影响树体的生长发育,造成树势衰弱、病叶枯死或提前脱落。
1.2发生规律
杨树锈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以菌丝的形式在病枝上越冬,当外界环境温湿度适宜时,病菌夏孢子萌发后借助风雨传播。环境温湿度是影响其发病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高温高湿环境、林地通风透光不良和积水严重、多大风天气容易诱发杨树锈病。九龙江林区于每年3-4月开始出现病症,5-6月病害发展进入高发期,7-8月病害发展进入平缓期,9月形成第2个病害高发期,直至10月下旬停止发病。


1.3防治措施
(1)造林时选用选育抗病强的树种造林,提高林分抗性。(2)冬季及时修剪病虫枝叶,集中销毁,减少菌源。(3)早春及时清除病芽,操作时避免孢子飞散,控制病害发生。(4)病害发生初期,可利用50%退菌特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3]喷雾防治,交替用药,每隔15~20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